水产养殖贴士:如何管理池塘水质 [阅读率:4781] | 11-23 |
1、选择好的饲料,防止因饲料质量差而散失在水中,造成水质败坏。 2、科学投畏,坚持四定、四看的原则,采取少量多次,否则残饵会污染水体,不同的养殖品种,应酌情考虑。 3、年初彻底清池,选择合适的肥水方法来培养合适的藻类。 4、水深或清池塘,特别注意底质恶化,增加底层溶氧和改善底质是必要的。 5、注意增氧,保持高溶氧,开动增氧机或使用,增氧剂等。 6、透明度小,应该使用能增加透明度的生物制剂净水王。 作者:泗洪县临淮镇科协 周金华 [查看详情] |
高温季节水产养殖管理中如何调节水质 [阅读率:4798] | 11-10 |
近年来在生产实际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春季池塘肥水困难,虾苗下池后便发生大面积死亡,高温养殖季节疾病大面积爆发,车轮虫病的大面积危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春季池塘底部的处理、水质的调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调水必需遵循:解毒、改底、肥水、稳水的四个原则 面对水体状况不好的池塘,为了提高养殖效益最大限底的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我公司根据多年来的生产时间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步骤: 1、解毒——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出现投喂式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的主要养殖方式。池塘中大量有机物质的残留、存在,形成了池塘的自身污染。养殖用户大量使用消毒剂及杀虫药剂,在使用消毒、杀虫及灭藻产品的同时,造 [查看详情] |
养水先养鱼 介绍几种调节水质的方法 [阅读率:10472] | 09-22 |
水质的好坏是养好鱼类等水产品的关键,鱼池水质管理,直接影响养鱼效益。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调节水质的方法。 一、定期加注新水。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 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厘米-30厘米;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天-10天左右应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米-20厘米 [查看详情] |
水产养殖贴士:淡水养鱼池塘秋季水质管理要点 [阅读率:4502] | 09-22 |
秋季是成鱼促肥、长膘旺季,而此时淡水养殖鱼池透明度低(往往在20cm左右),有机物含量高,生物负载大,水质难以控制,致病性生物易繁殖,是鱼病的多发季节,因此利用这一关键季节,强化管理,调优水质,改良底质,是最大限度的促进渔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养鱼同仁参考: 1、勤(加)换水 俗话说“深水养大鱼”。此时的鱼池水位可加到1.5m~2m之间,增加水体溶氧,提高鱼的摄食量,根据池水颜色、透明度、天气等情况,确定换水次数和换水量,一般9、10月份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4。 2、定期使用生石灰 一般每隔10~15天使用一次生石灰,每次使用15-20kg/ [查看详情] |
淡水池塘水质调控实用技术研究 [阅读率:5714] | 09-16 |
在当前的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养殖池塘自身的净化能力有限,如何利用各种水质调控措施有效地消除池塘生态系中的不利因素,维持池塘生态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 惠州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 黄秋标 姚振锋控制水产养殖活动形成的面源污染, 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建设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急需解决的问题。养殖池塘自身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各种水质调控措施有效地消除池塘生态系中的不利因素,使池塘生态系中各生态因子处于鱼类生存和生长的理想范围之内,并且保持周围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维持池塘生态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代实用的水质调控技术可归纳为物理调控、化学调 [查看详情] |
微生态制剂在水质调节上的应用 [阅读率:7392] | 05-30 |
微生态制剂调水药物可以分解有机污染,净化水质,改良池水水质和底泥微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提高鱼体免疫功能,减少疾病,实现无公害养殖。在水产养殖中水质调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常用微生态制剂调水药物的种类及其应用探讨。 文/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黄桢越 刘海燕 姜光丽 李月英 广州渔愉鱼水产服务有限公司 李悦悦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由粗放、半精养到精养,工厂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水域污染日趋严重,导致病害的频繁发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大量广谱抗生素及其它药物的使用,致病细菌耐药性增强,水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养殖对象染病机会增加,水产品品质降低。 [查看详情] |
水产养殖贴士之怎样改善养鱼池水质 [阅读率:6616] | 04-24 |
经常加注新水:鱼生活在水中,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水中还生长着大量的饵料生物,它们也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要经常加注新水。 调节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既可直接增加池中的钙,中和酸性淤泥,提高池水的pH值,有利于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长,又可起到防治鱼病的作用。 施用方法:每年6月以后,每月泼洒生石灰水1~2次,每次每亩鱼池泼洒15公斤。高产成鱼池定期补充磷十分必要。每次每亩泼洒磷肥3~6公斤,可在晴天上午10时左右进行。先将磷肥对水溶解后,再全池泼洒。注意在泼洒磷肥的当日不能在鱼池中拉网,也不能加注新水。凡泼洒过生石灰水的鱼池应隔10~15日后再泼洒磷肥, [查看详情] |
水产养殖贴士:水色清瘦或浑浊原因分析 [阅读率:6241] | 06-02 |
水色清瘦: 1、浮游植物数量过少 2、浮游动物过多 3、缺少肥料 4、缺少藻种 水色浑浊: 1、底层淤泥过少,浅水池塘大风浪之后 2、底层鱼如鲫鱼、鲤鱼过多 3、浮游植物数量过少 4、鱼体被寄生虫侵扰,狂游、狂燥不安,而引起池水浑浊。 5、刚下过大雨。 6、水体脱肥,有时也会引起浑浊。 7、下肥后造成水体硬度变化过大,也可能引起浑水。 [查看详情] |
水产养殖贴士:水色发红的情况与初处置办法 [阅读率:7496] | 05-31 |
生产实践中已经发现了两种情况:1、慢慢变红;2、猛然变红;(为什么会有快或猛,目前原因不明,说法不一); 水色发红的原因:是因为裸甲藻大量繁殖; 裸甲藻喜欢碱性水体; 裸甲藻死亡之后产生羟胺,麻醉作用明显、剧毒,症状类似缺氧。 温度越高,繁殖越快,毒性也越强。 处 理 办 法 轻度发红:施磷肥或者EM菌; 红得很严重:杀藻、沉降、解毒、分解、排水、加水; 由于是神经毒素,开动增氧机或者使用增氧粉都没有效果,必须及时冲注新水或者使用水体解毒剂救命。 [查看详情] |
如何维持虾塘水色 [阅读率:8361] | 05-14 |
使用自然海水养殖对虾的虾塘相对水色较稳定,控制起来也容易,一般在水色达高峰期时要细心观察,此时可加新水(自然海水要注意消毒),再补充肥料,或等水色稍一变清即刻补肥。如果让它全部变清再加肥就来不及了,因为藻类已经全部死亡。再重新肥起来不容易。 使用地下卤水或地下卤水加江河水的虾塘水色较难控制,有一部分的虾塘经常变清。特别是新塘,水色保持不长。这种情况更要做到勤观察,水色稍清即应补肥,否则又是一清到底。通常,很多虾塘的PH值都是靠水色定期提升起来的,如果水色清,PH又会突然下降,对虾会不适应。 肥水肥料的选择:前期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使用为主;中期以无机肥与微生物肥水素为主;后期用 [查看详情] |
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水质类型 [阅读率:4679] | 05-13 |
水是池塘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池塘养殖要想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除了要有理想的池塘条件、优质的饲料和健康的鱼种及合理的放养密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水质。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水质类型有四种,即肥水水质、瘦水水质、老水水质和转水水质,现将这四种类型水质分别介绍如下: 一、肥水水质 肥水水质的水色浓而混浊,呈油绿色 (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豆绿色)或褐色 (包括黄褐色、红褐色和茶褐色),透明度适中(在20-30厘米之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多,溶氧条件较好。一般池塘养殖中的肥水要求具有肥、活、嫩、爽,肥即为水体中氮磷元素、微量元素和营养盐类充足,浮游生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保持 [查看详情] |
如何调控鱼类越冬池水质 [阅读率:3444] | 11-19 |
冬季水温低,光照不强,池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少,产氧能力弱,鱼类因停上摄食而体质相对较弱。为了使鱼类能够安全越冬,可从以下5个方面搞好鱼类越冬鱼池的水质管理。 [b]1.池塘消毒。[/b] 越冬鱼池应彻底清塘消毒。干池(水深20cm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kg化浆全池泼洒,带水池(水深1m左右)则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0kg化浆全池泼洒。若将鱼类并塘越冬,也要对水体进行消毒。方法是每667平方米用20~30kg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或1g/立方米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水体中浮游动物数量过多,则用90%晶体敌百虫0.4g/立方米全池泼洒。 [b]2.加深池水。[/b] [查看详情] |
如何由水色来判断鱼池水质好坏 [阅读率:4939] | 10-30 |
鱼池的水色主要是由池水中浮游植物所决定的,因为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不同时,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结合鱼类的生活规律,由此可判断水质的好坏。 1、茶褐色 池塘中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时,池水呈茶褐色,这些藻类鱼最易消化,是优质的鲢鱼饵料,这种茶褐色的池水溶氧充足,是鱼池最好的水质。 2、淡黄色 淡黄色的池水中以硅藻、隐藻为主,水中溶氧较多,鲢鱼饵料充足,为较好水质。 3、油绿或黄绿色 水中以绿藻和隐藻为主,这些藻类是鱼可以消化的浮游植物,油绿或黄绿色的水质可认为较好。 4、蓝绿色(灰绿、浓绿) 此种水质透明度低、混浊 [查看详情] |
怎样测试鱼池的水质 [阅读率:6381] | 10-04 |
鱼池水质的管理,直接影响养殖户的养殖效益,怎样来衡量鱼池中的水质好坏呢?下面四种方法能帮你解难题。 1.温度测试。不同的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也不同。鲢、鳙、草、鲤、团头鲂等,适宜水温为20~30℃;罗非鱼适宜水温为25~35℃。现在市场上的出售的水质分析仪和溶氧测定仪,均有测试水温的功能,可以测定不同的水温,以便养殖人员采取调节水温的措施。 2.溶氧值的测定。一般鱼类适宜的溶氧值为3毫克/升以上,当水中溶氧值小于3毫克/升,鱼就会不摄食停止生长;小于2毫克/升时,鱼就会浮头;在0.6~0.8毫克/升时,鱼就会死亡。近几年来,已有不少测量溶氧值的电子仪器投放市场,这些仪器只要把探头放到水中,将 [查看详情] |
八种水质影响鱼类生长 [阅读率:3400] | 01-31 |
1、水温过高。过高的水温会影响鱼类生长,如青、草、鲢、鳙、鲤、鲫等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3-28°C,罗非鱼在25-35°C时生长最快。因此,夏季若水温超过鱼类生长适宜温度时,要采取降温措施。 2、恶水。水色淡红或棕红,水面出现浮沫或油膜,水发生异味、异臭时,对鱼类生长极为有害。遇此情况,应放掉恶水,加注新水。 3、水的透明度过大过小。一般富营养型水和鱼池肥水,透明度多在30-40cm,若透明度低于20cm,则说明浮游生物很少,不适宜鱼类生长。 4、水中溶氧量过低。鱼类生长最适宜的溶氧量为5-8mg/l。当水中溶氧量低于2mg/l时,要采取增氧措施。 5、水中溶解二氧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