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水产病害防控技术要点 [阅读率:7284] | 08-12 |
作者:徐敏杰来源: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时值高温,少雨干旱,水体上下温差大,水质变化快,易滋生病原菌,加剧应激反应,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造成经济损失。为确保养殖户顺利度过高温期,应重点做好相应预防工作并关注以下几类疾病。一、高温期病害预防管理要点1、调水改底高温季节需适量加注新水,一般3-5天加水或换水1次,每次换水10-15厘米,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此外,高温期应适当提高池塘水位,保障下层水温相对较低,并根据养殖品种保持最佳水位,如养殖虾蟹池的水位保持1.3-1.5米深,常规鱼养殖水位一般保持2.0米深。此外,还需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底质改良剂等;施用光和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 [查看详情] |
气温升高氨氮、硫化氢、二氧化碳引起的中毒不在少数,为您详解 [阅读率:34744] | 04-25 |
(一)氧 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 (DO)首先为大家说下溶解氧,溶解氧的高低,是氨氮,硫化氢产生的先决条件,溶解氧高了,其他氨氮硫化氢产生条件直接被扼杀在摇篮中。1 池塘溶氧的补给与消耗[imG]upload/article/a2022042510055932.jpg[/imG]2 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昼夜变化:下午2~4时最高,黎明前最低,原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昼夜差异:浮游植物密度高、晴天,含氧量的昼夜差异大;浮游植物密度低、阴天,含氧量的昼夜变化差异小垂直变化:上层溶氧量高(增氧层),下层低(耗氧层);下午上下层氧差最大,日落后逐渐缩小,清晨最小,夏季的底层溶氧往往趋于零 [查看详情] |
[每周一例]加温后海马发生急性气泡病 [阅读率:8506] | 03-28 |
[病例630]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室内玻璃钢圆桶养殖海马,每个玻璃钢圆桶直径1.8米,水深80cm,水源为海边的沙滤井水,用气石充气增氧,一个桶内养殖100多尾5-6cm的海马。养殖水温约21℃。 2022年2月22-26日海南区域开始大幅度降温,水温下降到16℃,老板为了提高养殖水温,直接使用加热棒提升水温,平均一天提升水温2℃,连续两天提升水温到20℃时,海马开始连续出现漂浮大量死亡现象。 2月27日死亡增多,下午3点检测水体pH值为8.2,氨氮和亚硝酸盐测不出。死亡海马的症状为体表突起形成大量气泡,尤其头部的吻端、下颌、眼周围有肉眼可见大气泡(图1、图2)。解剖观 [查看详情] |
水花育苗下塘投放注意事项和气泡病的控制办法 [阅读率:26572] | 04-06 |
春夏时节是水产养殖的放苗高峰期,水花苗下塘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同时也影响鱼苗的生长和人们的经济效益。应当引起重视,不能马虎了事。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意图"蒙混过关",最终是见着花钱买的活蹦乱跳的水花苗下塘,几天后却不见了水花苗的踪影,除了部分原因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外,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按规程,儿戏般的敷衍了事促成的"后果",怪人,不能怪鱼,不能怪天,只能怪自己。[imG]upload/article/a2021040611291294.jpg[/imG]1.清杂除野除了对鱼塘用生石灰等药物严格清塘外,如果在加注的新水中混有野杂鱼,水花苗在入池前一天尽量用密眼网具拉几次“空塘除野”,加水时尽量过滤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 |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阅读率:25610] | 02-20 |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该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将对其流行情况、症状,病理特点及防治作简要阐述。一、流行情况、症状及病理特点 2020年9月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显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在9℃~36℃水温区间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一旦该病暴发流行,3~5天内可造成鱼类大批死亡。易感染鱼群涵盖夏花鱼种到成鱼,以2龄成鱼为主。除精养池塘模式易发生病例外, [查看详情] |
冬春低温时节令人防不胜防的水霉病 [阅读率:19920] | 02-18 |
每年的年底年初也就是低温时节,有一个现象特别令养鱼人头疼的事那就是鱼儿长"毛"后死鱼,这种现象即为鱼的水霉病发生了。在水产行业中,大家都认为每年的冬天低温好运鱼,但是,稍有不慎每年发生的水霉病死鱼,造成的损失也不小。究其原因,大多数是因操作技术不熟练,野蛮捕捞,或者象上市鱼那样的装鱼密度过大,或者水质恶化,或者远距离的长途鱼,等等相关不利因素导致买鱼下塘的再养鱼,或转塘后或捕捞后的留塘鱼,受伤严重又恰逢低温而致病,因为鱼伤最怕低温。[imG]upload/article/a2021021809022771.jpg[/imG]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通俗理解就是鱼在水里生霉了,这是一种在低 [查看详情] |
鱼类肝胆综合症病因分析与防治:既要鱼儿长得好,又要鱼儿发病 [阅读率:18396] | 01-21 |
鱼的肝脏同人的肝脏一样,它是鱼虾等水产动物重要的代谢器官和解毒器官,并具有造血功能。其损伤或病变会引起鱼类营养代谢失调、免疫系统紊乱及抗病力下降。肝脏问题可发生在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养殖阶段。最近几年出现了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也就是鱼类肝胆综合症,导致当前养殖鱼虾等水生动物肝病发生极其普遍,以草鱼发病为主。1.鱼类肝胆疾病 鱼类肝脏脂肪变性后,肝脏功能发生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从而影响其生长,导致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易患暴发性出血病、烂鳃、肠炎等,同时还会降低鱼虾等水生动物的抗应激能力;使鱼类的营养代谢失调,造成料肉比增大;且鱼类的免疫系统紊乱,造成鱼类的抗病能力下降 [查看详情] |
车轮虫既常见又危害大:可诱发鱼的呼吸困难,连绵阴雨可引起暴 [阅读率:11930] | 12-28 |
车轮虫,侧面观象毡帽,反面观圆蝶形,运动时就象车轮转动一样,因此称为车轮虫。在鱼类寄生虫病之中,车轮虫既常见又危害性大。它的常见性在于:无论大鱼小鱼,甚至从鱼卵、水花苗、苗种到成体鱼都可以滋生;说它的危害性在于:除了少量寄生(1个显微镜可视范围内几个虫体)对成体鱼妨害不大之外,但对鱼卵、水花苗、苗种阶段的危害则不可大意。因此,车轮虫及其鱼类车轮虫病应引起我们特别关注。[imG]upload/article/a2020122810290225.jpg[/imG]1,车轮虫的生物学特性车轮虫是纤毛虫的一种,目前世界上已报道车轮虫400种左右,在我国发现5属近80种,大小约0.07mm,肉眼不能看 [查看详情] |
系统了解:病毒性鱼病、细菌性鱼病、真菌性鱼病、鱼类寄生虫性 [阅读率:10762] | 11-16 |
水产动物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四大类。我们必须分清病原体,了解水产动物病原体的基本特性、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只有分清病源才能对症下药,在鱼病发生时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一、 鱼类病毒性病病毒性鱼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鱼病,称病毒性鱼病。病毒是一类比细菌还要微小的生物,直径很小均能通过除菌滤器,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才能看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又称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通常只含有单分子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外覆以蛋白壳,有些病毒在核蛋白壳外面还有一层脂蛋白膜,叫囊膜。[imG]upload/article/a2020111609220321.jpg[/imG]病毒与细菌不同 [查看详情] |
发病死鱼四五个月久治不愈,损失惨重?你是否也掉进了这5个误 [阅读率:13571] | 09-25 |
之前,一位客户打来电话,说草鱼死了四五个月,久治不愈,损失惨重!面对困难,实在没办法,都准备放弃养殖了,给我打这个电话,是看还有没有办法。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很少出去跑市场,不曾想安岳这位谢老板,几个月没有联系,竟然都有这般想法了,因为几年前,他还是干劲十足,不断的扩大养殖面积。所以今天把来把养殖中遇到的一些误区,从我父辈那一代人养鱼开始,再包括我上大学几年,工作十七年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一、病毒性的疾病当成细菌性的疾病来治疗 草鱼在750克以前,是容易发生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出血病。其特征是有四大特点:一是口腔上腭点状出血、鳍条、鳃盖发红;二是肌肉通红或是点状出血;三是肠道通红,或是有点 [查看详情] |
鲢鳙鱼败血症(花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控方法 [阅读率:17513] | 09-16 |
最近几年以来,花白鲢败血症具有明显的上升态势,有时出血病状明显,有时又无明显症状。尤其是进入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以后,发生率高死亡率大。另外,花白鲢因是滤食性鱼类,少有投喂饲料,在实际防治过程中,一般的情况下因内服给药不便操作且也不现实,主要依靠外用泼洒药物来控制病情,因此,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治疗难度也越来越大。[imG]upload/article/a2020091608473049.jpg[/imG]一.流行情况及发病特点花白鲢败血症,实际上白鲢发病率高于花鲢,花鲢很少发病,这是否与其两者的食性差异(白鲢偏浮游植物食性,花鲢偏浮游动物食性)有关,目前还不得而知。花白鲢败血症于每年春季3 [查看详情] |
蛭弧菌的应用 [阅读率:24837] | 04-29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2922493336.jpg[/imG]水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这不能让它们免于被贪婪的捕食者或寄生虫当成猎物的命运。在大型山地湖泊的深处和其他一些环境中,一些细菌以同类为食,而且胃口不小,这些掠食者被称为蛭弧菌及类似细菌(BALO)。如今BALO将在多个领域中作为生物活性剂得到应用。一、生态调控者异养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们吸收和利用浮游植物释放到环境中的有机物质,随后又成为鞭毛虫和纤毛虫等原生动物(一类单细胞生物)的美餐。原生动物又将这些能量传送到更高层级的食物网中。尽管自然环境下BALO的数量和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杀鲑气单胞菌感染大西洋鲑红细胞 [阅读率:8850]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2474345.png[/imG]杀鲑气单胞菌是海水和淡水鱼疖疮病病原菌,通过皮肤、肠道或鳃侵入鱼体,扩散并定殖于头肾,肝脏,脾脏和大脑。杀鲑气单胞菌的毒力与其在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且该菌可以侵袭非吞噬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但杀鲑气单胞菌在鱼红细胞中的侵袭和复制尚不清楚。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不同,鱼类红细胞是有核细胞,并且没有关于这些硬骨鱼红细胞内细菌感染的报道。土拉弗朗西斯菌、猪支原体、鸡支原体和巴尔通体属被报道可侵入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血原菌和犬嗜血支原体在鱼的红细胞外部定植或附着但并未侵入红细胞。红细胞胞内感染可以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 [阅读率:8622]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480692.jpg[/imG]病原简介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IHHN)是由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感染所致。该病毒是已知对虾病毒中最稳定的病毒,感染组织在经过反复冻融并在50%甘油中保存后仍具有感染性。同时也是对虾病毒中最小的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20~22nm,呈无囊膜的二十面体, IHHNV目前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基因型 :[imG]upload/article/2020040621481731.jpg[/imG][imG]upload/article/2020040621482386.png[/imG]易感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阅读率:8096]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451516.jpg[/imG]病原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是一种20面体的无囊膜颗粒,基因组为7560bp的单片段双链RNA分子。该病毒引起的症状(指肉眼可见的病变和组织学病变)与对虾白尾病、罗氏沼虾白尾病类似。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黄头病病毒(YHV)、桃拉综合症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等对虾病毒相比,IMNV较难通过常规消毒方法灭活(如曝晒、氯处理等),怀疑存在储存宿主,但无文献依据。[imG]upload/article/2020040621451925.png[/imG]易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阅读率:7607]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283690.png[/imG]病原鱼类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 的病原为鱼类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该病毒隶属于弹状病毒科粒外弹状病毒属,是一种不分节段的单链负义RNA 病毒,全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VHSV呈子弹状,长约180纳米 ,直径70纳米。从3’端至5’端依次包含N-P(M1)-M2-G-NV-L 六个基因,分别编码病毒核蛋白、磷蛋白、基质蛋白、糖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聚合酶蛋白。VHS严重危害虹鳟、大菱鲆和牙鲆等鱼类,常导致鱼类脾肾坏死、变性及全身性出血等症状,死亡率达90%以上。主要流行于欧洲及北美,是世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全球变暖对弧菌生态的影响 [阅读率:5344]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272440.png[/imG]弧菌被认为是海洋中最丰富的可培养细菌之一,它们存在于河口、沿海水域和深海。弧菌是一种代谢功能多样的微生物,与动物、植物和非生物底物相关,它们更喜欢附着,可能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弧菌主要生长在温暖(>18℃)、低盐度(<2.5% NaCl)的水域,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在水温较高的夏季月份最为丰富。因此,这些细菌在海水和滤食性生物,如牡蛎(代表一种常见的传播弧菌给人类的媒介)中的浓度在这些时候达到最高点,对人类健康构成最大的威胁。海温的上升被认为是人类弧菌感染发病率增加的原因。 人类和水生生物弧菌 [查看详情] |
较少见的致病性弧菌 [阅读率:18176] | 04-06 |
今天我们介绍12种致病性弧菌中较少见的其他几种。一、河弧菌河弧菌以往曾名“F群弧菌”或“EF6群弧菌”,至1981年方由Lee命名。河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杆状或弯曲状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以单根极生鞭毛运动。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嗜盐,最适盐度为1-6%,但我国曾有报道称河弧菌污染学校的饮用水源从而造成感染性腹泻暴发,早期也曾在淡水鱼中检测到河弧菌,这提示我们有些河弧菌可以在淡水中生存繁殖,并具有感染性。在TCBS琼脂上呈黄色菌落,麦康凯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最适培养基为弧菌琼脂。[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232863.png[/imG]河弧菌是 [查看详情] |
科普 | 重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常识(虾类) [阅读率:7811] | 03-12 |
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虾类养殖产量409万吨,约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2%,其中主要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等。近年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主要疫病和新发疫病有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4种、细菌性疾病1种和真菌性疾病1种。为普及这些重要疫病知识,宣传防控措施,我们组织编写虾类疫病相关知识和防控常识,供有关方面参考。病毒性疾病一、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病原】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属于线头病毒科,白斑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粗棒状的线团,一端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比较两种DNA疫苗在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保护率 [阅读率:8647] | 01-14 |
鱼诺卡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放线菌,感染鱼后可导致皮肤溃疡,鳃、头肾、体肾、脾、肝等部位出现大量白色结节状结构。到目前为止,已经从病鱼中分离出三种致病的诺卡氏菌,包括星状诺卡氏菌,鰤鱼诺卡氏菌和杀鲑诺卡氏菌。值得注意的是,鰤鱼诺卡氏菌是近年来鱼诺卡菌病分离最频繁的病原菌,已被鉴定为鱼诺卡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基本通过药物的预防和抗生素治疗。相比之下,疫苗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和长期有效性保护方面的优势。今天给大家介绍鰤鱼诺卡氏菌中两种潜在的DNA疫苗对于预防诺卡氏菌病的效果,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创伤弧菌 [阅读率:13618] | 01-14 |
创伤弧菌最早在1976年由Hollis描述,因其生理特性类似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但发酵乳糖,所以又称为乳糖阳性弧菌,至1979年Farmer等才正式命名其为创伤弧菌。[imG]upload/article/a2020011412102568.jpg[/imG]该菌属弧菌科(Vibrionaceae)、弧菌属(Vibrio),为革兰氏阴性弧状菌,无芽孢,具有荚膜、鞭毛。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嗜盐,最适盐度为1-3%,在TCBS上培养可观察到绿色单菌落,在改良的mCPC琼脂上呈带黄色晕环的黄色菌落,在弧菌琼脂上生长良好。在营养条件较差时会成为球形体,形成一种活而不可培养(viable b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消毒剂对锦鲤疱疹病毒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的 [阅读率:7617] | 12-06 |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消毒剂对锦鲤疱疹病毒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的作用》,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120621122534.png[/imG]生石灰是水产养殖中最常用的消毒剂之一,由于其能与水快速反应,导致温度以及pH值迅速升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消毒剂。但是,由于其腐蚀性极强,因此必须谨慎使用。大量使用生石灰会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过氧乙酸(PAA)是另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由于PAA的高反应活性,在使用后其浓度会迅速下降,尤其是在富含有机物的水中,因此,在计算剂量时必须考虑到水的成分和水温等条件。 为了寻找一种可替代的,环保和有效的消毒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水霉的培养与治疗对比 [阅读率:8049] | 12-06 |
基于水霉在分类地位上的分歧,本文将对比OIE中罗列的水霉相关疫病的生物学、鉴定、预防与治疗,以及传统水霉病和藻类的相关说法,以期为今后水霉的培养、鉴定以及预防工作打下基础。以OIE对侵袭丝囊霉菌的描述为例,水霉具有无隔膜类真菌菌丝结构。水霉具有两种典型的游走孢子结构,初级游走孢子由孢子囊中的圆细胞组成,在孢子囊顶部释放并形成孢子群,然后迅速转化为肾型的次级游走孢子。次级游走孢子的横向双鞭毛结构,使其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它的活性时期取决于环境和宿主的状态。通常来说,游走孢子形成包囊、出芽并产生新的菌丝,但是游走孢子的第三代孢子可能会从包囊中释放(多游现象)。水霉菌感染范围较为广泛,可感染鱼体皮肤 [查看详情] |
干货|如何区别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 [阅读率:11298] | 11-18 |
看鱼病多年,积累了些个人经验,今天就把对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的区别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就再也不要被人忽悠,认为一旦遇到治不好的鱼病,就说是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1、从鱼发病导致的鱼的死亡数量上来看:如果呈现出爆发性死亡,如今天几条,明天就是几十条,再接下来就是几百上千条;2、从死鱼种类来看:如果往往只死某一种类的鱼,而同一鱼塘,其他种类的鱼却极少发生死亡,遇到这种情况时,考虑是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会多一点。但要准确确诊,还得靠试验室的病毒检测,但这个需要时间,且费用也不低。有时即使是检测确诊了,有的病毒性疾病又是难以治疗的,所以现实中的实用意义又不大。因此这里我总结了一个相对有一定科学性 [查看详情] |
适度的低温孵育可改变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表面突起和游离外壳蛋白 [阅读率:9927] | 11-06 |
论文解读:Scientific Reports,适度的低温孵育可改变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表面突起和游离外壳蛋白构象结构。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1281785.png[/imG]神经坏死病毒(NNV)是Nodaviridae病毒科,Betanodavirus病毒属的一种,可感染120多种鱼类,在世界范围内的水产养殖中造成高死亡率。目前已开发出多种NNV疫苗,其中许多可产生NNV中和抗体。近年来,已开发出有效的方法来诱导NNV感染后的鱼类恢复。有趣的是,在这些恢复期的鱼身上无法检测到NNV中和抗体,尽管这些鱼有很强的保护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细菌的人工培养 [阅读率:8366] | 11-06 |
细菌的人工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手段。人工培养细菌,除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外,尚需要有合适的酸碱度、适宜的温度及必要的气体环境。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细菌在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呈现沉淀状态;枯草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各种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大小、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或干燥、边缘整齐与否,以及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情况等方面均有不同表现,这些有助于识别和鉴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海豚链球菌SagH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特性研 [阅读率:9085] | 11-06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的文章:海豚链球菌SagH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特性研究,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0444223.png[/imG]海豚链球菌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水产养殖病原菌,链球菌溶血素s是海豚链球菌的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本研究,作者以牙鲆(比目鱼)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链球菌溶血素s相关基因簇SagH基因的DNA疫苗,结果如下:一、pSagH疫苗在鱼体表达情况[imG]upload/article/2019110610444841.png[/imG]用pSagH、PCN3或PB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杀鲑气单胞菌感染大西洋鲑红细胞的研究 [阅读率:8291] | 11-06 |
[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0151514.png[/imG]杀鲑气单胞菌,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皮肤损伤和粘膜上皮细胞感染,扩散并定植在鱼体的肾脏,肝脏,脾脏和大脑。实验条件下,腹腔注射剂量30个细菌也可导致鱼体产生致命的损伤。研究表明,杀鲑气单胞菌的毒力与其在吞噬细胞中的复制能力有关。 此外,该菌还可以侵染并在非吞噬上皮细胞中复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目前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不同,鱼类的红细胞是有核细胞。红细胞的胞内感染有助于细菌绕过宿主防御机制,并轻松获得铁等必需营养素。另外,在红细胞内部存活使得细菌得以在宿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细菌运动傻傻分不清 [阅读率:9246] | 11-06 |
Swarming、Swimming、Twitching、Gliding、Sliding 都是细菌运动方式的不同名称,是不是有点傻傻分不清的感觉?单个细菌如果不是借助工具或者富集培养,肉眼根本不可见,居然其运动方式还有不同的名称,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捋一捋。。。。。。一、Swarming[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0091492.png[/imG]Swarming motility:是很多细菌在某个固体表面依靠鞭毛的旋转运动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属于群体运动,有固定运动方向。在实验条件中通常以1%琼脂固体平板,将菌株滴落在平板表面监测其运动能力。二、Swimming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B族链球菌的定植和致病性与Cas9 有关 [阅读率:10676] | 10-15 |
[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440429.png[/imG]无乳链球菌属于B 族链球菌(GBS),是一种人,畜,鱼共患的致病菌。在人体中,主要定植于消化道与生殖道,并通过孕妇产道感染初生婴儿,引起脑膜炎与败血症,其主要的致病菌株为ST-17型。近年来,在水生动物体内也频繁分离到该菌,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该菌每年都在中国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罗非鱼主要养殖区暴发流行,近年来,亦发现水产品中会携带ST-17型链球菌。 CRISPR/Cas是细菌抵御外源DNA的一种机制,在2型CRISSPR干扰下,Cas9具有DNA内切酶活性,在gRNA引导下,水解外源DN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镰刀菌病 [阅读率:12935] | 10-15 |
1.【病原】镰刀菌。属于无性真菌类,菌丝呈分枝状,有分隔。生殖方法方法是形成大分生孢子、小粉生孢子和厚膜孢子。[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402838.png[/imG]2.【流行特点】该病是全球海水和淡水养殖虾类常见性疾病。不同种类的下受其危害具有较大的差异。日本囊对虾和加州对虾对齐最为敏感;蓝对虾和万氏对虾、中国明对虾也有报道。在我国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和台湾均有发生此病的报道,主要感染成虾以及越冬期的亲虾。镰刀菌为典型的机会病原,对虾收到创伤、摩擦和化学物质的伤害后,病原乘虚而入,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疾病,从而造成大批量的死亡。3.【症状与病理】该病病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鱼类DNA疫苗简介 [阅读率:7402] | 10-15 |
随着水产研究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制的投入, 疫苗的种类逐渐增多。除传统的活疫苗、化学疫苗外, DNA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也得以发展。鱼类疫苗可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以及DNA疫苗五大类。其中DNA疫苗是指直接把带有目的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或注射到动物体内, 使之表达出天然抗原物质。1993年以来, DNA疫苗以其高免疫保护率受到了广泛关注。1996 年,Anderson 等首次将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IPNV)的 G 糖蛋白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质粒制成 DNA 疫苗,并免疫虹鳟鱼,发现能够诱导其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抵抗 IPNV 病毒的攻击。[imG]u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寄生虫性疾病的诊断 [阅读率:6959] | 10-15 |
病原体检查是寄生虫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无论是粪便中的虫卵,还是组织内不同阶段的虫体,只要发现其一,便可确诊。但应注意,在有些情况下动物体内发现寄生虫,并不一定能引起寄生虫病。当寄生虫感染数量较少时,多不引起明显的临诊症状,有些是条件性致病寄生虫,在动物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也不致病。因此,在判断某种疾病是否由寄生虫感染所引起时,除了检查病原体外,还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等综合考虑。[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380451.png[/imG]体表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寄生于水生动物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种类比较多,对于它们的检查,可采用肉眼观察和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细菌的耐药性 [阅读率:6498] | 10-15 |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新受性,耐药性一且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305360.jpg[/imG]二、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生化机制(一) 耐药菌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二) 耐药菌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细菌的现代鉴定技术 [阅读率:6507] | 10-15 |
细菌的鉴定,主要有常规细菌学检测和现代鉴定技术两方面。其中,常规细菌学检测包括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已经生理生化特征的检测。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是细菌鉴定中经典且实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代谢试验,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酶类及其他试验等几个方面。 现代鉴定技术,主要有API鉴定系统,VITEK系统和Biology(MicroStation)自动微生物鉴定技术等三大系统。本文将对这三大系统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API鉴定技术原理:API鉴定系统的主要部分是API试剂条及检索工具,试验是由20个含干燥底物的小管所组成,这些小管用细菌悬浮液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细菌的代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海洋和淡水三棘鱼肠道微生物群的免疫反应不同 [阅读率:6537] | 10-15 |
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190164.png[/imG]动物宿主必须与有益微生物共存,同时能够对致病微生物产生快速、非特异性的先天免疫反应。这种平衡是如何实现的还不完全清楚,这种关系的中断可能导致疾病。对寄居微生物的过度炎症反应是某些胃肠道疾病的特征,如炎症性肠病(IBD)。IBD的免疫失调有复杂的遗传基础,单基因敲除模型不能完全重现。深入了解对寄居微生物天然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需要使用具有复杂遗传变异的脊椎动物模型来测量存在和不存在微生物群时的免疫应答。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个新的悉生脊椎动物模型,以探索导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嗜水气单胞菌那些事 [阅读率:16683] | 10-15 |
气单胞菌(Aeromonas)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直杆菌,或呈球杆状或丝状,大小为(0.1-1)μm x (1-4)μm,菌体两端钝圆,无荚膜,无芽孢,绝大多数有极端单鞭毛,气单胞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以从水源,土壤以及人的粪便中分离。本属细菌有的种可引起人类腹泻等多种感染。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病原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aie)和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等种类。本推文主要介绍一下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淡水,污水,淤泥及土壤中常见细菌,也是引起淡水养殖动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细菌。形态 [查看详情] |
养殖户如何做好夏秋季鱼病防治工作 [阅读率:6050] | 10-05 |
众所周知,夏、秋季与冬、春季相比,鱼病相对偏多,因为此期间气温偏高,雨水偏多,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水体水质变化无常,安全隐患势必增多,直接影响着渔业生产。在养殖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找准病因,注重预防,强化综合防治,确保鱼类安全。一、夏秋季鱼病多发的原因1 . 养殖密度不合理。夏秋季因水温高,水体可控程度差,如果放养密度过大,病害发生的几率相应会很大。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和配套设施情况而定,密度过大则水质无法控制,致使鱼病多,死亡率高,效益差。池塘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情况下稳定,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且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在持续高温的 [查看详情] |
30多年一线水产人告诉你,为什么鱼病要以预防为主? [阅读率:17868] | 09-18 |
作者:湖北省汉川市渔业发展协会 胡升翔 随着水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推进,单产越来越高,鱼类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因也越来越复杂。用于治疗疾病的费用不但成本高,而且治愈率也越来越低。这一现状还将会延续很长的时间。 在实际生产中,在鱼病的处理原则上,以治疗为优先还是预防优先,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理由也非常充分,因为,所养鱼当前一点问题的迹象都没有,预防用药,不是钱往水里丢(钱花了,没见任何直接效果)吗?持这种心态来处理鱼病,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钱没少花,还连带死了更多的鱼,经济损失更大! 笔者从事水产三十余年,亲身处理过难计其数的鱼病案件,从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正确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水霉概述、水霉的特性与症状 [阅读率:20587] | 09-16 |
水霉病是鱼类养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在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后治疗困难,其病原水霉(Saprolegnia)隶属于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丝囊菌属(Aphanomyces)等。水霉疑点:水霉的种类不是很详细,主要由于真菌的分类鉴定比较难。真菌病原菌传统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感染部位和体外培养的形态、生理生化、有性阶段的形态特征等。不过这些方法并不完美,比如程序繁琐、主观性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无乳链球菌干扰脑内皮细胞P-糖蛋白的功能 [阅读率:9088] | 09-16 |
[imG]upload/article/a2019091617171915.png[/imG]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B群链球菌(GB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原因。GBS通过与构成血脑屏障的脑内皮细胞(BECs)相互作用穿透血脑屏障引起脑膜炎。 BECs拥有一系列的外排转运蛋白,如P-糖蛋白(P-gp),其功能是将潜在的有害化合物从中枢神经系统排回到循环中,以维持大脑的稳态,但外排作用也会限制大脑对治疗药物的吸收,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传输的一个主要障碍。脑膜炎期间,BEC屏障完整性受损,细胞间紧密连接被破坏,内吞途径改变,然而对GBS感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鱼病防重于治 [阅读率:6102] | 09-16 |
由于生活在水环境中,水生生物生病往往不如陆生动物生病时那样容易被发现,一般在发现时鱼类已部分死亡。给药方法也不如治疗陆生动物那么容易,患病个体大多失去食欲,口服仅限于尚未失去食欲的群体;对养殖水体给药,如全池泼洒,只适用小面积水体,大面积池塘,用量大,成本高,也不便操作,而且,治病药物多数具有一定毒性,有的药物还会在池水中或动物体内残留,因此,一定要树立防重于治的观点。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那么,疾病的预防就可以从这三方面下手:[imG]upload/article/a2019091617161649.png[/imG]病原----控制和消灭病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共感 [阅读率:10730] | 09-16 |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是全球鲑鱼养殖的主要病毒性疾病,由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引起,造成养殖鲑鱼较大死亡,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有关IHNV和IPNV共同感染虹鳟的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091617142089.jpg[/imG]IHNV可造成鲑鱼养殖场毁灭性损失,成鱼25-30%死亡,鱼苗100%死亡。IPNV可导致虹鳟鱼苗90%死亡。其中,感染IHNV和IPNV存活的鱼将终生成为这两种病毒的携带者。两种病毒首次报导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播到欧洲和亚洲。在中 [查看详情] |
水温降低,这个破坏力很强的病害又要兴风作浪了!哪些药可以镇 [阅读率:8584] | 09-15 |
最近水温开始降低,秋天一过也就到了冬天,那接下来的鱼病,最多的当是水霉了,水霉是真菌的一类,所以接下来也不是太忙,就想把真菌也系统的写一写,个人认识有限,就抛砖引玉,不对这处请大家指正。[imG]upload/article/a2019091518133675.jpg[/imG]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可以分成五类,这五类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那另一类就是真菌界。由于真菌独特的细胞结构、生活方式与生殖方式,所以把真菌单列为一界。真菌的细胞分成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壁三部分组成,现在开发的真菌类药品,都是在针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药物靶点的开发。由于人的细胞结构中不存在细胞壁,所以理 [查看详情] |
死亡率高达95%的纤毛虫病,先搞清楚原因,防治其实没那么难 [阅读率:12093] | 08-27 |
纤毛虫病由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类寄生引起。南方全年都发生,7-11月为发病高峰期。所有水产养殖品种都会被纤毛虫寄生,纤毛虫病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水产动物大面积死亡,死亡率高达70%~95%,特别是螃蟹、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再加上养殖者对纤毛虫病不了解,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经常导致更严重的病害发生,让人措手不及。[imG]upload/article/a2019082711102248.jpg[/imG]纤毛虫病主要症状及危害以虾、蟹为例,发病初期,虾、蟹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行动较为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比较慢,经鳃部流出的水流缓慢,体表粘液有滑腻感,镜检可见少量钟形虫、累枝虫、斜管虫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诺卡氏菌通过激活线粒体半胱天冬酶途径诱导牛乳腺 [阅读率:6512] | 08-26 |
据报道诺卡氏菌是人类和动物的细胞内病原体。诺卡氏菌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诺卡氏菌病,伴有脓或肉芽肿,可能通过吸入、摄入或创伤性植入传播,并可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传播。引起诺卡氏菌病的最重要物种包括奶牛乳腺炎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巴西诺卡氏菌、鼻疽诺卡氏菌和新星诺卡氏菌。 在人类中,诺卡氏菌病的常见表现为肺诺卡氏菌病、中枢神经系统(CNS)诺卡氏菌病、肺外诺卡氏菌病、皮肤、皮下或淋巴皮肤诺卡氏菌病和诺卡氏菌血症。在牛中,它与慢性鼻疽、流产、肺和全身性诺卡氏病有关。 在许多细菌病原体中,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途径被公认为主要的致病策略。在此过程中,凋亡因子打开线粒体通透性过渡孔,最终导致膜电位损失和细 [查看详情] |
鱼病知识--流行病学调查 [阅读率:6705] | 08-26 |
水产动物的诊断包括水产动物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三个方面。虽然三个方面使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能有助于解决诊断问题。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在养殖现场进行,针对的是发病群体和整个养殖环境。主要调查内容如下:1.群体中疾病发生的形式和度量疾病发生的形式:就是疾病在养殖群体中的流行强度,描述疾病流行的术语有以下四种:地方流行,流行,大流行,散发流行。疾病发生的度量:在描述疾病时一般计算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的频率,常用的描述有: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患病率,感染率。2.疾病在养殖动物种群中的分布疾病的种群分布:是指对不同年龄,性别,种和品种等特征的种群,进行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水 [查看详情] |
论文解读--不同生长周期星状诺卡氏菌的毒力差异 [阅读率:5686] | 08-26 |
星状诺卡氏菌是一种人鱼共患菌。诺卡氏菌是兼性细胞内病原体,能够抵抗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imG]upload/article/a2019082614584588.png[/imG]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不同生长周期星状诺卡氏菌的毒力差异,引用文献如下:[imG]upload/article/2019082614592226.png[/imG]在鱼类中星状诺卡氏菌的感染症状可分为躯干结节型和腮结节型。其主要症状为躯干皮下脂肪组织及肌肉发生溃疡,形成外观形状不规则的白色隆起疖疮,剖开疖疮流出白色稍带红色的脓液,内脏器官如心脏、脾脏、肾脏及鳔处也有白色结节或于鰓丝基部形成乳白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