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过程中六种常用的给药方法 [阅读率:30247] | 06-05 |
鱼病防治中,应根据鱼病的发病原因、症状、感染的情况、病程的性质,采取相应的给药方法,才能达到药到病除,节约成本开支,增产稳产,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目的。下面介绍六种鱼病防治中常用的给药方法: 一、遍洒法 此法能彻底杀灭病原体,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药液遍洒全鱼池,让鱼池水达到一定的浓度,以杀灭鱼池中及鱼体表外的病原体。缺点是用药量大,池水体积的计算麻烦,副作用比较大。药物的安全范围较小时,要谨慎使用,以免造成危害。 二、挂篓或挂袋法 此法副作用小、危险系数低(几乎没有危险)、用药量小、简便易行。方法是将盛有药物的篓或袋悬挂在鱼池食场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消毒区,以 [查看详情] |
高温季节鱼塘管理与鱼病防治三个注意要点 [阅读率:24921] | 01-05 |
作者:江苏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 王振利 夏季池塘水体温度高,昼夜温差较大,水体上下温差明显,水质变化快,特别是发生持续高温时,养殖鱼类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抵抗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在夏季养殖过程中,鱼塘管理与鱼病防治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科学投喂,增强鱼体抵抗力。 1、增加投饵机数量扩大投饵面积,避免鱼大量聚集在一处摄食;水深超过2米的池塘要减少投喂时间,一次投喂以20~30分钟为宜。 2、要坚持 “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喂,确保饲料质量,补充鱼体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提高鱼体的抵抗力。 3、经常在食场周围采取挂袋、挂篓的方法,使用硫酸铜、漂白粉等消毒杀菌杀 [查看详情] |
淡水鱼簇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20484] | 08-12 |
簇管虫病是由簇管虫寄生在多种淡水鱼的鳃上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武昌簇管虫属纤毛虫类。虫体扁平,长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后端延长成弯钩状,称小臂。簇管虫常与东方杯体虫在一起,并以小臂握住东方杯体虫的柄状延长部分。虫体有1-6束吸管,分布在体前和两侧;每束吸管多的可达40条,管的末端稍膨大;大核长棒形,小核球形,一般在大核中部侧面;伸缩泡2个;胞质里有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粒体,可能是食物粒;虫体大小为78-129微米×31-48微米。 (二)流行情况 该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危害多种淡水鱼的鱼苗、鱼种,一般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不高,只有当大量虫体寄生在鱼苗、鱼种的鳃上时,才会引起病鱼死亡。 [查看详情] |
鱼毛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8674] | 08-12 |
由毛管虫寄生在鳃瓣上引起。主要表现鳃组织被破坏,勃液增多。治宜杀灭虫体。[处方1 】 硫酸铜50g 硫酸亚铁20g 用法:加水溶解,用于10Om “水体一次全池泼洒。[处方2 】 福尔马林50ml 用法:加人IOOkg 水稀释后浸洗病鱼30分钟 [查看详情] |
毛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7550] | 08-12 |
毛管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是中华毛管虫。它的身体长形和卵形。身体的一端,长有一束放射状的吸管,身体的中部,有一个棒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大核的后面或侧边,有一个球形的小核。身体内有大量大小不一和形状不规侧的颗粒。毛管虫用内出芽的方法进行繁殖。即从母体的细胞质内形成胚芽,胚芽离开母体以后,成为自由活动的纤毛幼虫。幼虫在水中游动进,侧面观像小碟,正面观呈圆形,中央凹陷。幼虫在水中游动时,如遇到鱼就固定在鱼体上,失去纤毛,长出吸管,渐渐发育成为成虫。它寄生在鳃瓣上,把身体延长,伸入鳃丝的缝隙里,有吸管的一端露在外面,破坏鳃组织。大量寄生时,严重妨碍鱼的呼吸,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引起死亡。每年6-11月流行,主 [查看详情] |
淡水鱼毛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9186] | 08-12 |
毛管虫病是由毛管虫寄生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毛管虫属纤毛虫类。没有一定的形状,呈长形、卵形、圆形或种种不规则形,大小变化也很大,3l-81.3微米×15-56.3微米。有的前端有1簇吸管,称中华毛管虫;有的在虫体上有2-3簇吸管,或遍布全身,如湖北毛管虫。吸管为中空小管,末端作球形膨大;吸管的数目随个体大小而不同,虫体小,吸管数少。体内有1个大核,呈棒状或香肠形;幼小的个体,大核常呈卵形;小核球形,在大核的后端或一侧;体内还有3-5个伸缩泡及食物粒。 主要采用内出芽方式进行繁殖,胚芽上有2-3圈纤毛,胚芽在母体内慢慢转动,离开母体后在水中自由游动。幼虫侧面观似小碟,正面观圆形,中间 [查看详情] |
寄生虫性疾病-斜管虫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20231] | 08-12 |
(1)病原体:鲤斜管虫 (2)症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鳃和体表粘液增加,病鱼食欲减退,体瘦而发黑。 (3)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对温水性及冷水鱼都可造成危害,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于春、秋季节。当水质恶劣、鱼体衰弱时,在夏季及冬季冰下也会发生,引起鱼大量死亡。 (4)治疗方法 a.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呈0.7ppm。 b.全池泼洒原虫净,每亩一米水深用量150-200ml。 (5)注意事项:彻底清塘,注意杀灭水中及底泥中的病原。 [查看详情] |
鱼斜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22460] | 08-12 |
鱼斜管虫病的病原体为鲤斜管虫。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面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一般呈卵形,刚死去的个体呈圆形。背面除有横行刚毛外,其余部分无纤毛。在纤毛线上长着纤毛,腹面中部裸露。身体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并与身体纵轴向左成30度倾斜角,故名斜管虫。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边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 暗沟、阴暗、适温、粪便、污水、淤泥、腐殖质是产生斜管虫的条件和基地。适宜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8-18摄氏度,最适繁殖水温为5-12摄氏度。因此,每年3-4月和11-12月是此病的流行季节。夏秋两季比较少见。斜管虫离开鱼体后在水中自由状态下 [查看详情] |
新鳋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6730] | 08-12 |
病原日本新鳋以及长刺新鳋等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日本新鳋头部呈等腰三角形,两腰有两个波浪形的起伏;第一胸节特大,后缘几乎成圆弧,其余四节急剧减少;生殖节膨大如坛状,宽大于长。卵囊中间粗,两端尖细。长刺新鳋与日本新鳋主要不同点为头部半卵形,后缘平直,两侧为均匀的弧形,没有波浪形的起伏。 病症病鱼身体消瘦发黑,在体表及各鳍条上,特别在背鳍、鼻孔附近及尾鳍上,可看到许多小白点。病鱼常有“浮头”现象。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寄生在青、草、鲤、 鲫、鳙、鳜、鲶、金鱼等的鳍、鳃耙、鳃丝和鼻腔等处。在湖北武汉、广东连县和上海青浦均有发现。严重感染时,常引起鱼种死亡。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用20克高锰酸 [查看详情] |
鲤鱼碘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20048] | 08-12 |
病原是由野鲤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长卵形,长11.4(10.8~12.0)微米,宽8.5(8.4~9.0)微米;极囊长4.6(4.2~4.8)微米,宽2.8(2.4~3.2)微米。病症 鱼鳃被野鲤碘泡虫大量侵袭,形成许多灰白色瘤状胞囊,在鲤鱼种的鳃弓上,寄生大量的野鲤碘泡虫胞囊,使鱼致死。流行情况 我国南北均有发现,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消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孢子的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2)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查看详情] |
水霉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2266] | 08-12 |
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 病症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 [查看详情] |
腐鳍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7858] | 08-12 |
病原腐鳍病是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病症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骨,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患腐鳍病的其他鱼类,鳍因组织坏死而逐渐缩小,鳍的边缘呈锯齿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腐损,最后仅剩鳍条软骨外露。 流行情况许多饲养经济鱼类和观赏鱼类都可感染此病,尤以泥鳅发病率最高。 防治方法(1)外部涂孔雀石绿(或碱性绿)预防因鳍条腐烂造成水霉菌感染。(2)选择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病鱼洗浴,用青霉素100微克/毫升、赤霉素12.5微克/毫升等药物浸洗病鱼。 [查看详情] |
草鱼出血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4700]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192620.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4141]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175716.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肠炎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2238]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160559.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赤皮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1357]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143957.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暴发性出血败血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2165]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125819.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白头白嘴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1310]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111241.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桂花鱼烂鳃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4222] | 08-11 |
桂花鱼(鳜鱼)烂鳃病[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065573.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桂花鱼细菌性败血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784] | 08-11 |
桂花鱼(鳜鱼)细菌性败血病[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031828.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桂花鱼暴发性传染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826] | 08-11 |
桂花鱼(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病症[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6010332.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斑点叉尾鮰柱状屈桡杆菌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998]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574099.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222]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553380.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月鳢肠炎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704]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490158.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黄花鱼本尼登虫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148]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444183.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黄鳍鲷烂尾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456]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415960.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弧菌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1004]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391993.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爱德华氏菌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298]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371149.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链球菌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788]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355374.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牙鲆腹水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581]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342222.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隐核虫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636] | 08-11 |
此病又叫海水鱼白点病[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324268.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瓣体虫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126]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303814.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双阴道虫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971] | 08-11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81115285193.jpg[/imG][/center] [查看详情] |
杯体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7474] | 06-04 |
寄生于淡水鱼的杯体虫主要有筒形杯体虫、中华杯体虫和卵形杯体虫。 杯体虫的身体充分伸展时像喇叭或呈高杯形。身体的前端是口围盘,边缘着生纤毛。身体的中部后部,有一个圆形、卵形或近似三角形的大核,旁边有一个圆形或细棒形的小核。在身体的后端有一个吸盘,借以把身体附着在鱼的鳃或皮肤上。 杯体虫对鱼类并不是真正的寄生,只是用附着在鱼的鳃或皮肤上,摄取周围水里的食物粒作营养,所以对寄主的组织没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对年龄大的鱼影响不大。如果是幼鱼被附着的数量很多,鱼的呼吸就受到妨碍,同时严重骚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逐渐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此病以夏、秋两季最流行。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 [查看详情] |
肤孢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7030] | 06-04 |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 广东肤孢虫 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 [查看详情] |
球孢虫病、旋缝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493]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2473348.jpg[/imG][/center] 球孢虫病是由鳃丝球孢虫引起的鱼病,旋缝虫病是由鲢旋缝虫引起的鱼病。 鳃丝球孢虫的孢子球形,外壳包围着一层薄膜,表面有10-12条条饰,缝脊直,两个梨形极囊在缝脊两侧,无嗜碘泡。鳃丝球孢虫在鳙、鲤、金鱼等的鳃或体表寄生,在金鱼体表形成像芝麻大小的白色点状胞囊,但在鳙、鲤、金鱼等的鳃或体表寄生,在金鱼体表形成像芝麻大小的白色点状胞囊,但在鳙、鲤鱼的鳃丝上不形成胞囊,呈扩散状分布。鳃丝受虫体侵袭,影响其呼吸功能,导致死亡。鲢旋缝虫孢子圆形,缝脊粗而明显,呈波浪形弯 [查看详情] |
三代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2153]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1581528.gif[/imG][/center] 病原 为三代虫属中的某些种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我国发现有40种左右,主要致病虫种有鲢三代虫、鲩三代虫和秀丽三代虫。三代虫体形和运动状况类似于指环虫,其头端仅分成两叶,无眼点。三代虫为胎生虫种,最明显的是虫体中已有子代胚胎,子胚胞中又已孕育有第三代胚胎,称为三代虫。由于三代虫具有胎生的特点,子代产出后,可在原寄主体表寄生,也可移离原寄主侵袭其他寄主。 病症 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严重者鳃丝上斑点淤血。游动极不正常 [查看详情] |
钩介幼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760]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1521669.gif[/imG][/center] 病原 这是蚌类的钩介幼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每年的8月,蚌卵在母体的外鳃腔内受精后发育为钩介幼虫。到第2年春天或初夏,钩介幼虫脱离母蚌,感染鱼类。钩介幼虫在鱼体寄生的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18~19℃时寄生6~18天。钩介幼虫吸取鱼体营养发育为幼蚌后,才离开鱼体,在水中长成成蚌。钩介幼虫的身体略呈三角形,有两片壳,壳的腹侧边缘生许多钩,壳内并生出一条细长而粘的足丝。 病症 幼虫就用钩和足丝固着在鱼的鳃和鳍上。遭到钩介幼虫寄生的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将幼虫包在 [查看详情] |
鲤鱼穿孔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504]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1120212.jpg[/imG][/center] 随着集约化养鲤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大,鲤鱼养殖上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以鲤鱼体表局灶性溃烂和穿孔为特征的疾病。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群众称之为"穿孔病"。日本也曾有报道,称为"洞穴病"。 [病原] 日本曾从病鱼体表溃疡处分离到柱形曲挠菌和气单胞菌。国内对该病的研究尚少,据四川农业大学汪开毓等报道(1993),从病鱼体表的病灶处分离到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 国内该病的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特别是鲤鱼主要养殖区,多有发生。池塘和网箱养鱼都可发生,但以网箱养鲤 [查看详情] |
鱼波豆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407]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1070642.jpg[/imG][/center] 症状 鱼波豆虫病是由飘游鱼波豆虫引起的鱼病。虫体侧面观呈卵形或椭圆形, 侧腹面观呈汤匙形。腹面有1条纵的口沟,从口沟前端长出2条大致等长的鞭毛。圆形胞核位于虫体中部,胞核后有1个伸缩胞。鱼波豆虫是侵袭皮肤和鳃的寄生虫,皮肤上大量寄生后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暗淡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色粘液,被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细菌和水霉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感染的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功能,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游泳迟钝,鳍条折叠,漂浮水面 [查看详情] |
鲮鱼碘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6682]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0194777.jpg[/imG][/center]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 [查看详情] |
碘泡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4817]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0164626.jpg[/imG][/center][center][imG]upload/article/2008060410165676.jpg[/imG][/center][center]东北银鲫、黄颡鱼的碘泡虫病[/center][center][imG]upload/article/2008060410172320.jpg[/imG][/center][center]圆型碘泡虫病[/center] 东北银鲫碘泡虫病是由鲫碘泡虫引起的、鲫碘泡虫病是由圆形碘泡虫引起的、 黄颡鱼碘泡虫病是由岐囊碘泡虫引起的鱼病 [查看详情] |
斜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650]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10111489.jpg[/imG][imG]upload/article/2008060410111956.gif[/imG][/center] 斜管虫病的病原体为鲤斜管虫。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面较薄, 后部较厚。腹面观一般呈卵形,将死的个体呈圆形。背面除有横行刚毛外,其余部分无纤毛,腹部两侧在纤毛线上长着纤毛,腹面中部裸露。身体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并与身体纵轴向左成30度倾斜角,故名斜管虫。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边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适宜斜管虫繁 [查看详情] |
鱼打粉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545]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2008060409432345.jpg[/imG][/center] 症状 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是一种 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的结果。嗜酸性卵甲藻是一种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中的浮游植物。身体呈肾脏形,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和色素体,中央有一个圆形的核。嗜酸性卵甲藻用纵分裂法形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动,碰到鱼类就附着于鱼体上,开始过寄生生活,成长为嗜酸性卵甲藻。池塘水质呈酸性(PH5-6.5),水温22-32℃的条件,最适合它的生长繁殖。 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 [查看详情] |
鲤鱼嗜子宫线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1123] | 06-0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409330380.jpg[/imG][/center] 症状 鲤鱼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虫病,是由鲤嗜子宫线虫引起的体表寄生虫病。 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虫体长10-13.5厘米,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雌虫寄生在鱼的腹腔和鳔中,个体很小,乳白色。幼虫寄生在剑水蚤体内,鲤鱼吞食阳性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而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鱼迁移到鳞下寄生。雌虫在鳞片下吸取鱼的营养,发育长大,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胀大,鳞外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脱落,周围组 [查看详情] |
弯体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464] | 06-03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315320182.jpg[/imG][/center] 病 症 由于水中含重金属盐类过多,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弯体病又叫畸形病、龙尾病。主要症状是身体呈“S”形弯曲,有的病鱼身体有2~3个弯曲,有的只尾部弯曲,有的鳃盖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鳍出现畸形。患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新开的鱼池重金属盐类溶解于水中所致,二是鱼类缺钙。 防治方法 (1)新开的鱼池先养1~2年成鱼,以后再养鱼苗鱼种。 (2)加强饲养管理,多喂营养全面的饵料,并经常冲注新水,改良水质。 (3)若因 [查看详情] |
萎瘪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464] | 06-03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315301892.jpg[/imG][/center] 病 症 由缺乏食物而引起。多因放养过密、放养比例不当和投饵不足而发生此病。以越冬池中的鳙鱼种较为常见。鱼体发黑,身体干瘪、消瘦,头大身小,身体两侧的肋骨清楚可数。对于有此病症的鱼,应取鳃和内脏镜检,若不是由于寄生虫和其他病菌所致,才可确诊为此病。 防治方法 (1)掌握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做好定时、定质、定量投饵工作,并要做好鱼种越冬前的培育工作,使鱼种膘肥体壮越好冬。 (2)发现病鱼的鱼池,要多投喂一些适口的精饵料,在发病早期可使鱼体 [查看详情] |
气泡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图) [阅读率:1506] | 06-03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08060315283392.jpg[/imG][/center] 病 症 由于鱼苗肠内充积大量气泡或鱼体粘满气泡而使鱼苗无法下沉所致。其原因有二,一是鱼池中施了过多的未发酵的肥料而产生许多细小的甲烷和硫化氢小气泡,被鱼苗误当食物而吞人,充积于肠内,从而增大鱼的浮力,使鱼苗失去平衡能力;二是池中氮含量和氧含量过饱和所致。 防治方法 (1)禁止在鱼苗池中施放未经发酵的肥料,且施肥投饵要适量,防止池塘中腐殖质过多。 (2)往病鱼苗池中冲注新水,防止病情恶化,患病较轻的可能排出气泡,恢复正常。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