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化冰期越冬缢蛏气泡病一例 [阅读率:23130] | 03-16 |
辽宁东港菩萨庙地区,有一海蜇混养缢蛏越冬圈,60亩,水深1.5米(图1)。2016年3月底放苗,现在缢蛏规格45-50粒/斤左右,套养鰕虎鱼(胖头鱼)现在规格100-150g/尾。 2017年3月11日,池塘封冰全部化开,养殖老板巡塘时发现下风口有一些缢蛏和鰕虎鱼飘起(图2),且都是头部朝上,捞出漂在水面的缢蛏和鱼,并取水样(水下20cm处)送到当地利洋水产药店进行检测。检查发现缢蛏外套膜内充有大量气体,形成明显的气泡(图3),但都还是活着的,有正常的收缩反应;解剖后,内脏器官未发现异常,胃腔内有少量食物(图4)。12日上午11点到塘检测水质指标:水体较肥,透明度约30cm(图5 [查看详情] |
虾蟹蛏池塘刚放蛏苗不久水变得很浓,蛏子容易出问题怎么办? [阅读率:24444] | 04-17 |
[imG]upload/article/a2016041722543678.jpg[/imG]蛏子在刚放下去不久,水位不深,池塘水质过清青苔或者泥皮容易滋生,但是又不宜过浓,过浓会造成蛏子因吃食过多死亡。前面我们探讨过青苔和泥皮的处理方法,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水质过浓应该如何处理。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水质过浓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藻类的生长繁殖需要几个条件:藻种、营养元素、微量元素、阳光、水温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条件来分析前期藻类过度繁殖的原因。水 温 蛏子放苗季节一般处于4-5月份,水温不是很高,按道理来说藻类不会生长的很快,但由于蛏苗刚放下去的时候,水位比 [查看详情] |
青蛤气泡病死亡一例 [阅读率:20066] | 11-05 |
江苏盐城响水陈家港三圩盐场四工区一养殖青蛤池塘,面积60亩(图1),蛤床面积13亩。滩面水深15cm,环沟处水深1m。2014年4月初放青蛤苗7亩,共计280万只;2015年4月初放青蛤苗6亩,共计240万只。肥水养殖,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cm左右。7月中旬,14年放的苗种大约达到100粒/斤,15年放的苗种大约950粒/斤。 2015年7月18、19日,中雨,最高气温25℃,最低气温21℃。 7月20日,阴天,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2℃。 7月21日,多云,温度升高到29℃,闷热无风。池塘中大小青蛤均有爬出滩面的情况。(正常青蛤是在泥土里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纤毛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7963] | 07-11 |
牡蛎还受到其它多种纤毛虫侵袭,如钩毛虫寄生于其消化道内,楔形纤毛虫寄生牡蛎鳃上。海星精巢虫寄生于海星性腺中和挲牡蛎消化道中。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包纳米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8126] | 07-11 |
(1)病原体:牡颇包纳米虫。(2)症状和病理特点:病牡蛎鳃丝或外套膜上有灰白色的小溃疡,或有较深的穿孔性溃疡。常规切片镜检可见鳃、结缔组织、胃、外套膜中有分散的颗粒性血细胞增殖病灶。(3)流行特点:夏季多发病,发病率可达40—60%,同时期死亡率达40—80%。(4)防治方法:同前。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沿岸单孢子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8096] | 07-11 |
(1)病原体:沿岸单孢子虫。(2)症状和病理特点:病牡蛎全身结缔组织都可受到各核质体的破坏,生长停止,身体瘦弱。(3)诊断方法:取病牡蛎结缔组织切片,染色后镜检多核质体、孢子囊和孢子。(4)流行特点:5—6月份常发生大批死亡,7月份突然下降,很少再生病。(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获,二是将患病牡蛎移到低盐度(20‰以下)海区养殖。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尼是单孢子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6864] | 07-11 |
(1)病原体:尼是单孢子虫。(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蛎肌肉消瘦,生长停止,在环境条件较差时引起死亡。镜检切片见组织水肿、坏死,并含大量孢子。(3)流行特点:发病时期为5—9月份,8月份开始死亡,9月份达最高峰。(4)防治方法:将已受感染的病牡蛎移到盐度为15‰以下的海区养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派金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8501] | 07-11 |
(1)病原体:海水派金虫。(2)症状和病理特点:主要伤害结缔组织、闭壳肌、消化系统上皮组织和血管。感染1早期,虫体寄生部门组织发生火症,随之纤维变性,最后广泛的组织溶解,形成组织脓肿或水肿。感染严重的牡蛎壳口张开而死。(3)诊断方法:将检查的活体组织放人含葡萄糖的琉基醋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在25—30℃下培养1天以上,营养体或动孢子囊前期扩大并形成壁,用鲁哥氏碘液染成蓝黑色。(4)流行特点:本病是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幼牡蛎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较大牡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病情最严重的是8—9月份,随着天气变冷水温下降死亡率下降。(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获,二是将病牡蛎转移到低盐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线簇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7750] | 07-11 |
(1)病原体:线簇虫,其营养体时期寄生于虾或蟹消化道内,孢子时期寄生在软体动物体内,以外套膜内最多,且可寄生于所有器官中。(2)症状:对牡蛎危害不显著,但感染严重时可产生机械障碍,如阻塞鳃血管。(3)诊断方法:取外套膜或鳃镜检发现孢子后可确诊。(4)流行特点:无专一性,是牡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六鞭毛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6807] | 07-11 |
(1)病原体:尼氏六鞭毛虫。寄生于多种牡蛎的消化道内。(2)症状及诊断方法:虫体较大,镜检可见。(3)流行特点:是牡蛎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在水温低和牡蛎代谢机能低时致病。 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绞纽伤壳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478] | 07-11 |
(1)病原体:绞纽伤壳菌(2)症状和病理特点:菌丝在壳上穿孔,在闭壳肌处最严重,壳的内壁表面有云雾状白色区域,后转变成黑色、微棕色或淡绿色的沈状突起,闭壳肌脱落,引起牡蛎死亡。(3)诊断方法:取病灶处壳的碎片,放人消毒海水在15℃下培养3—4周后长出菌丝。(4)流行特点:秋季水温高于22℃以上时易发病。 无有效防治方法。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离壶菌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8795] | 07-11 |
(1)病原体:动腐离壶菌。(2)症状和病理变化:幼牡蛎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长和活动,很快死亡。(3)诊断方法:镜检可诊断牡蛎体内有无菌丝,或将生病牡蛎故人溶有中性红的海水中,真菌真丝染锴比周围组织深。(4)流行特点:可侵害各期幼体,引起大批死亡。(5)防治方法:使用过滤、紫外线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发病后尚无有效方法治疗。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弧菌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8025] | 07-11 |
(1)病原体:弧菌(VIBRl0 SP.)。(2)症状:壳畸形,周边具有大而未钙化的几丁质区域.(3)诊断方法:人壳的外观形态和韧带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4)流行特点:主要感染幼牡蛎,可引起幼牡蛎50%以上死亡率。(5)防治方法:消毒养殖设施,用10PPM次氯酸钠浸泡病牡顺后再用清洁海水冲洗。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点状坏死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6756] | 07-11 |
(1)病原体:一种未知杆菌。(2)症状和病理特点:濒死牡蛎有点状坏死组织,扩散的细胞浸润,并有大量的杆菌,消化腺苍白色,壳张开,散发性死亡。(3)流行特点:各种规格牡蛎均发生此病。(4)预防方法:及时分离、销毁病牡蛎。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溃疡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6403] | 07-11 |
(1)病原体:鳗弧菌、溶藻酸弧菌。(2)症状和病理特点:活动能力明显降低,突然大批死亡。镜检发现体内有大量病菌,面盘不正常,组织溃疡、崩解。(3)诊断方法:在1m1生活的牡蛎幼体悬浮液中,加几滴0.5%的台盼蓝溶液,镜检,不着色的是活细胞,蓝色的是死亡细胞。(3)流行特点:因为弧茵存在于海水、底泥、牡顺体表,是机会致病菌,各种水温及各个发育阶段均可能发生此病。(4)防治方法:使用过滤、臭氧和紫外光消毒等方法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发病早期用抗菌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感染幼虫显出病症后无效。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卵巢囊肿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6419] | 07-11 |
(1)病原体:一种未知病毒。(2)症状和病理特征:牡蛎生殖腺上皮细胞肥大,细胞核内含有字尔根阳性的大颗粒团。(3)流行特点:盐度为14‰时易被感染。 无有效方法防治。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疱疹病毒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7476] | 07-11 |
(1)病原体:疱疹病毒。(2)症状和病理:受感染的牺牲牡蛎消化腺呈苍灰色。核质周边化,幼虫为要局限于在面盘和外套膜结缔组织内,细菌则在鳃和外套膜内的结缔组织内。(3)流行特点:一般孵化后3—4天出现摄食异常,运动减少,第七天开始死亡,在部分感染的群体在8—10 天内全部死亡。在水温28—30℃易发生此病,呈散发性死亡,但发现该病后将养殖牡顺转移到温度较低的海水中(12—18℃)可阻止继续感染和死亡。 无有效方法防治。 [查看详情] |
牡蛎养殖常见病害面盘病毒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6916] | 07-11 |
1、面盘病毒病(1)病原体:虹彩病毒。(2)症状和病理特征:患病幼虫活性降低,内脏团缩入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掉鞭毛,有些细胞分离开来,幼虫沉于养殖容器底部不动。(3)诊断方法:在面盘、口部和食道的上皮细胞中有浓密的圆球形细胞质包涵体,受感染的细胞扩大、分离,分开的细胞中可含有完整的包涵体。(4)流行特点:3—8月,为要是4—5月,受害幼虫壳高小于0.15毫米,传播为要来自亲牡蛎。此病尚无有效方法防治,唯有将患病幼牡蛎销毁,不用来自有该病流行地区的作亲本。 [查看详情] |
牡蛎幼体离壶菌病防治参考处方 [阅读率:7052] | 06-17 |
病名牡蛎幼体离壶菌病病原动腐离壶菌症状菌丝在牡蛎幼体内弯曲生长,有少数分枝。牡蛎幼虫被感染后,不久就停止生长和活动,能很快造成大批死亡。危害对象感染牡蛎各期幼虫外用药物三友水霉克星三友复合亚氯酸钠 [查看详情] |
秃海胆病防治参考处方 [阅读率:6483] | 06-15 |
病名秃海胆病病原鳗弧菌杀蛙气单胞菌症状患病海胆的棘基部表皮层变绿或变为紫黑色坏死,棘及其它附属物脱落,表皮层及浅层真皮组织脱落,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的损伤,损伤部位出现穿孔,海胆将死亡。危害对象可在多种海胆上发生流行情况一般夏季浅水区发病率高外用药物三友复合亚氯酸钠、康复王丰宝 [查看详情] |
文蛤弧菌病防治参考处方 [阅读率:7896] | 06-15 |
病名文蛤弧菌病病原溶藻胶弧菌症状病蛤不能在退潮后潜入沙中,壳顶外露沙面上。闭壳肌松弛无力,贝壳不能紧密闭合。反应迟钝,壳缘周围有许多粘液。软体部消瘦,肉色由正常的乳白色变为淡红色,消化道无食物或仅少量食物。肠壁病变。外套膜发粘,紧贴壳上,不易剥离。镜检肠壁、肝、外套膜液体均发现大量细菌。危害对象大小文蛤均可感染此病。流行情况流行季节8—11月,尤其是9—10月,死亡高峰多在小潮期。外用药物鱼虾乐、三友益菌生 [查看详情] |
鲍鱼脓疱病防治参考处方 [阅读率:8397] | 06-15 |
病名鲍鱼脓疱病病原弧菌症状发病初期,病鲍行动缓慢,摄食减少,从养成板的背面爬行至养成板表面或养殖池壁。腹足肌肉表面颜色较淡,随病情加重,腹足肌肉颜色变淡发白,出现若干白色点状脓疱,脓疱破裂后形成2—5mm深的孔状创面。并有脓液流出,继而创面肌肉溃烂坏死。后期,病鲍停止摄食,腹足肌肉附着力明显减弱且大面积溃疡,最后死亡,死亡率达50%。危害对象危害鲍鱼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夏季,水温20℃以上。内服药物康服星或康复散外用药物三友复合亚氯酸钠、三友益菌生 [查看详情] |
育珠蚌养殖常见疾病综合防治技术介绍 [阅读率:6466] | 05-22 |
育珠蚌常见病有水膨胀病、烂鳃病、肠胃炎、斧足病等。引起育珠蚌发病的原因主要有病原体的存在、手术蚌体质弱、养殖水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大、死蚌的传染等。育珠蚌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在养殖前或取珠季节,做好池塘清整消毒。首先要挖除池底过多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干塘法,每亩施生石灰60千克~75千克;带水法,每亩施生石灰125千克~150千克。 坚持手术蚌的健壮标准,做到病、弱、残、老不插片,长途运输未暂养的不插片,繁殖季节怀卵蚌以及壳长偏小的蚌尽量不插片。 蚌的养殖密度应根据水体水质制定,并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调整。 必须坚持自繁自育蚌 [查看详情] |
牡蛎幼体溃疡病防重于治 [阅读率:6803] | 04-24 |
预防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卫生,加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学检查。 发现患病幼体后应立即销毁。 投喂的单胞藻保证无弧菌污染。 单独或联合使用经过滤、臭氧和紫外光线消毒的育苗用水。 治疗方法 用抗生素全池没洒。不过一旦幼虫出现症状,抗生素也难有理想效果,并且有些抗生素还可使牡蛎幼体变态发育和使幼虫停止吃食。因此,关键还是做好预防工作。 [查看详情] |
贝类养殖常见病马尔太虫病的诊断方法 [阅读率:8617] | 10-17 |
1.病原:马尔太虫病是折光马尔太虫和悉尼马尔太虫所引起的。感染中国鹑螺、牡蛎、鸟蛤、贻贝和巨蛤。 2.流行:折光马尔太虫主要侵害欧洲牡蛎,流行于欧洲部分国家。悉尼马尔太虫则主要感染成体囊形牡蛎,流行于澳洲。 3.症状:折光马尔太虫主要感染消化道上皮细胞。患病的牡蛎消瘦,消化腺变色,停止生长并死亡。早期感染出现在触须、胃、消化道和鳃的上皮。感染悉尼马尔太虫后能导致寄主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破坏,感染后在60天内死亡。 4.诊断:取消化腺做切片或印片,染色后观察。各期成虫都可以在消化腺的上皮细胞内找到,在肠腔内还可以观察到游离的孢子囊。细胞质嗜碱性,而细胞核则是嗜伊红的。病原的判断和 [查看详情] |
珍珠贝黑心肝病预防措施 [阅读率:14003] | 11-27 |
预防措施①适时洗刷贝壳外面的沉泥和杂藻,使才女虫无法附着和造管。②对已附有才女虫的珍珠贝可用盐水治疗:用饱和食盐水(每升用335克食盐)或2/3饱和浓度(每升用224克食盐)或1/2饱和浓度(每升用167克食盐),浸浴珍珠贝5~20分钟。操作程序是将要洗的珍珠贝捞来后先放在海水中浸浴5分钟左右,当到不出气泡为止,再放入淡水中浸浴10~15分钟,再用盐水浸浴5~20分钟,捞出阴干约15分钟,然后放回海水中。此法治疗效果较好,但应特别注意不要在珍珠贝开口时放人盐水,否则盐水浸入壳内会将珍珠贝杀死。将珍珠贝放人海水和谈水中处理,就是要珍珠贝放出壳内气体,双壳紧闭,防止盐水浸入,刚处理过的珍珠贝也不 [查看详情] |
缢蛏泄肠吸虫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10350] | 11-27 |
(1)预防措施①在缢蛏易受感染的2~5月份捕捉、杀灭作为终宿主的无大经济价值的小鱼,以减小感染强度。②根据寄生虫的发育季节,在受感染的缢蛏疾病暴发之前收获。③采用在中潮区以下沙质地养殖二年蛏的方法,以减小受害程度。(2)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查看详情] |
牡蛎派金虫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9019] | 11-27 |
(1)预防措施①在牡蛎固着生长前将附着基物彻底清刷干净,将老牡蛎完全除掉,除去蛎床之间附着的任何生物。②蛎床不要太密集,因为此病在校远的距离间传播较慢。③牡蛎生长到适当大小时尽早提前收获,以避免疾病的发生。④避免使用已感染的牡蛎作为亲牡蛎。⑤将牡蛎养在低盐度(<15‰)海区,可使疾病停止发展和死亡。(2)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查看详情] |
牡蛎幼体离壶菌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9169] | 11-27 |
(1)预防措施 ①应将育苗用水严格过滤或用紫外线消毒。 ②消毒容器,将患病的牡蛎幼体全部销毁,以防蔓延。 (2)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查看详情] |
牡蛎幼体细菌性溃疡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8381] | 11-27 |
(1)预防措施 ①保持水质清洁卫生,加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学检查。 ②发现患病幼体后应立即销毁。 ③投喂的单胞藻保证无弧菌污染。 ④单独或联合使用经过滤、臭氧和紫外光线消毒的育苗用水。 (2)治疗方法:用抗生素全池没洒。不过一旦幼虫出现症状,抗生素也难有理想效果,并且有些抗生素还可阻止变态发育和使幼虫停止吃食。因此,关键还是做好预防工作。 [查看详情] |
牡蛎幼虫面盘病毒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9329] | 11-27 |
(1)预防措施 ①将感染病毒的牡蛎幼虫及时销毁。 ②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养殖设施。 ③使用经鉴定无病毒携带的牡蛎做亲体,并保存作为长期的繁殖种群。 (2)治疗方法:尚无报道。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