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例]网箱养殖大黄鱼混合感染真鲷虹彩病毒和弧菌 [阅读率:7304] | 10-28 |
[病例615]福建宁德霞浦区一海区网箱养殖场,有3口网箱养殖大黄鱼,网箱规格10m×10m×5m(图1),2021年5月每个网箱放养鱼苗4万尾,投喂颗粒饲料和冰鲜鱼,养殖到7月下旬,大黄鱼平均规格达20尾/斤。 7月21日,大黄鱼开始发病,死鱼几十尾,当天停料。 7月22日,死鱼上百尾;23日,死鱼700多尾;24日,死鱼1000多尾;25日死鱼3000多尾。客户怀疑是病毒感染,未用药处理。 7月26日上午10点现场调查取样,用哈希溶氧仪测定水温28.0℃,溶解氧4.83mg/L,饱和度73.1%,盐度计测定水体盐度35‰,快速水质测试盒测定pH值8.4, [查看详情] |
黄花鱼突然大量死亡,究竟什么鬼在搞事情…… [阅读率:59667] | 05-09 |
一、背景问题介绍4月开始,气温明显上升,水温也逐渐升高,斗门养殖鱼塘水温达到20-26度。4月期间,斗门黄花养殖鱼塘陆续出现了好几塘黄花(美国红鱼)突然大量死亡的情况,据了解,往年这个时候也有较多类似死鱼情况发生,而多数出事鱼塘各项水质指标均正常,死鱼原因令广大黄花养户困惑不已。为了探索黄花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海龙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塘头跟进,对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imG]upload/article/a2017050921395887.jpg[/imG]二、发病鱼塘调查通过对发病鱼塘水质进行检测,pH、氨氮、亚盐在正常范围内,盐度在2格(水体比重1.002)以上。[imG]upload/arti [查看详情] |
“闽优1号”大黄鱼养殖技术要点 [阅读率:54814] | 01-17 |
品种来源:“闽优1号”起始亲本为1998年秋至1999年春在宁德市官井洋采捕野生鱼种,在网箱中培育成的亲鱼。该品种由集美大学、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培育。审定情况:已通过省审和国审。审定编号:GS-01-005-2010。特征特性:大黄鱼“闽优1号”形态特征和其他养殖大黄鱼品系基本相似,不同之处表现为体色偏黄,体型较为接近野生型 (图1)。大黄鱼“闽优1号”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水体的pH、低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亦有较强的忍受力。养殖推广试验证明,适宜各种养殖模式,包括适应网箱养殖、围网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经过多年选育,大黄鱼“闽优1号”部分基因得到纯化,在微卫星LYC0002 [查看详情] |
配合饲料这么牛?养大黄鱼居然能比鲜料快一倍! [阅读率:65359] | 12-02 |
“真不敢相信!”养殖大黄鱼多年的老叶看着数据连连赞叹——经过25天的投喂对比,吃鲜料的大黄鱼增重37%,而吃天邦全熟化精制大黄鱼饲料的增重80%!速度快了一倍多!继续算下去,吃鲜料的大黄鱼平均每个网箱的成本在一万元左右,而吃饲料的仅仅不到九千!宁德是大黄鱼的核心养殖区,年产大黄鱼近13万吨左右,占到全国的九成以上。多年来在养殖户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口中,大黄鱼饲料研发不成熟,养黄鱼成本高长不快已经形成近乎顽固的理念,所以现在投喂还主要以鲜料为主,仅仅在鲜料行情价格比较高的时候,才会临时吃饲料替代一下。“这和大量低价低质料横行有关”,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片区经理马睿指出,“饲料比不过鲜料成为养 [查看详情] |
蓝藻毒素导致黄鱼慢性中毒死亡的处理方法 [阅读率:58624] | 01-09 |
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新一村梁老板有意养殖3个月的黄花鱼养殖池塘,6亩水面,1.5米水深,放苗10万,目前约3-4两,蓝绿色水,整塘微囊藻;亚硝酸盐0.1mg/L,氨氮无,上午9点溶解氧9.5mg/L,每天死鱼10条左右。 9月3日,客户反映鱼“炸塘”,到塘头观察发现全塘微囊藻,必须先从水质处理下手,当即建议:“氧速保(2瓶)+虫藻易克(5包)”,开齐4台增氧,晚上停料。 9月4日,早上吃料正常,死鱼10条,下风口有死藻泡沫,微囊藻减少三分之二 9月5日,“优肽(5包)+速解安(5包)”,微囊藻仅下风口有少量,死鱼3条 9 [查看详情] |
一例黄花鱼慢性死亡恶化的处理方法 [阅读率:58512] | 01-07 |
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灯二村冯老板一黄花鱼养殖池塘,水面约9亩,水深约1.6m,增氧配置6台,鱼平均约6两,7月初开始出现以烂头、偶见烂身为主要症状的死亡,死亡高峰约200多条,以聚维酮碘加黄连等中药制剂外泼,死亡控制每日约20条。7月中旬连续数日闷热无风天,水质逐渐浑浊,下风口出现大量泡沫,死亡量逐渐增加至100多条,水质检验,亚硝酸0.25mg/L,氨氮0.6mg/L。 7月30号,外泼“碧水安(8支)+速解安(5包)+营养快线(10包)”;次日起每两天干撒“底居安(3包)+底加氧(3包)”,同时减少投喂 8月4号,水面泡沫明显减少,浑浊不明显,死亡量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与病害防治技术 [阅读率:63166] | 10-29 |
[imG]upload/article/a2014102917214868.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4102917215414.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4102917220193.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4102917220861.jpg[/imG]本PPT由广东粤海饲料集团 工程中心 提供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养殖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阅读率:60315] | 08-12 |
□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黄鱼属石首鱼科,黄花鱼属,俗称黄瓜鱼、黄鱼、黄花鱼等,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因其暖水性、广食性、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养殖区分布在福建和浙江。随着大黄鱼人工工厂化育苗的成功,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规模蓬勃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单一品种之首,这里重点介绍其常见病害的防治。一、肝胆综合症流行时间:流行于8~10月份高温期。病因:主要是投喂变质的冰鲜饵料或过量投喂。症状:病情较轻的病鱼在体表上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体色变淡,胸鳍、腹鳍及背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养殖常见病白点病及其防治方法 [阅读率:65867] | 08-12 |
作者: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农业服务中心 陈如潮大黄鱼为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瓜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福建省独具特色的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罗源湾位于福建罗源县东南部,半封闭型海湾,潮汐动力强,湾内水面平静,海床格局稳定,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近几年来随着人工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高、网箱布局不合理以及罗源湾养殖环境变化,导致养殖病害频繁发生,限制了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发展。其中寄生虫的危害重以白点病的危害最为严重,成为制约大黄鱼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调查,2005~2010年,白点病均引起了罗源湾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大黄鱼的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进行介绍。1、病原及 [查看详情] |
白点病引起大黄鱼大量死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阅读率:58630] | 08-06 |
福建宁德大黄鱼养殖户何老板:我今年投春苗120万只,上月中旬点苗还有15万只。因我们这边每年都会发生白点病,引起大黄鱼大量死亡,公司可以提供一些预防措施建议吗?(11月2日)答复:宁德地区大黄鱼每年爆发白点病引起大量死亡的最根本原因是当地养殖的海区底质受到严重的污染所致。前些年当地养殖大黄鱼基本不用人工配合饲料,而是大量使用冰鲜鱼,由此对海区底质造成十分严重的污染,虽然目前大黄鱼养殖已基本改用人工配合饲料,但海区的污染仍然存在,因此要彻底解决当地大黄鱼的病害问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海区进行清污或等待海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渐渐消化掉这些污染物(这一般需要漫长的时间)。 [查看详情] |
海水网箱繁殖浅色黄鮕鱼技术 [阅读率:58488] | 07-2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14072416431587.jpg[/imG][/center] 作者:广东省饶平县展雄水产品有限公司 郑友拉 郑国平 刘妙君 刘世创 李少彬 广东省饶平县海洋与渔业局 詹华山/文图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又名白奈,是一种优质肉、鳔兼用型鮸鱼类鱼种,鱼肉可加工成速冻生鱼片,鱼鳔可加工成速冻鲜鱼鳔或加工成鱼胶,浅色黄姑鱼胶的食、药用价值高,价值比普通鮸鱼胶高3倍~4倍,是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网箱养殖优良品种。 养殖的浅色黄姑鱼苗多来源于野生捕捞,由于长年捕捞,野生资源逐步减少,养殖的鱼苗紧缺,影响了规模化 [查看详情] |
一例大黄鱼肝胆综合症的成功处理方案 [阅读率:13146] | 06-23 |
1 池塘基本情况2010年7月底、福建霞浦,用网箱在海水里养殖大黄鱼,已养半年了,天气较好,气温33度左右.水温26度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由于他这里的养殖密度较大,今年水体污染也较严重,这两天开始发现有鱼体死亡,但不是大面积死亡,就发现几条死亡。拿了几条鱼上来检验,镜检腮丝跟鳍条没发现有寄生虫,减开鱼体观察,体表无损,肌肉暂无充血,腹腔有积水,肝胆肿大,用手一碰易碎 ,肝脏变白跟土黄色., 胆管肿大,胆汁变深绿跟黑色.肠道粘液较多.严重的肛门红肿.有一条鱼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分析情况,由于他们长期在饲料中添+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的,这段时间投喂新鲜饵料少了,多喂高 [查看详情] |
大黄鱼配合饲料喂养效果 与冰鲜鱼无异,成本甚低 [阅读率:10847] | 06-06 |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大黄鱼人工繁育成功,大黄鱼产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原来的海洋捕捞步入人工养殖时代。目前,大黄鱼是我国网箱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品种,年产已达到7~10万t,2012年年产量甚至超出13万t。如此庞大的产量在饲料的使用上却不及20%,这是大黄鱼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本刊特邀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文兵,谈谈大黄鱼营养研究和配合饲料开发的进展,以下是他的个人陈述。配合饲料的普及率只有10%左右 大黄鱼是我国四大海水经济鱼类之一,有“海水国鱼”的美名。2012年,全国大黄鱼养殖产量超过了10万t。然而,目前大黄鱼养殖仍然以投喂鲜杂鱼为主,配合饲料的普及率只有10% [查看详情] |
一例大黄鱼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治技术 [阅读率:7299] | 06-05 |
1 池塘基本情况时间:2010年7月中旬地点:福建宁德,一渔排养殖处。基本情况:这几天的天气较好,气温较高平均每天都有34度左右, 水温26度左右,4m×4m的网箱,养殖30亩,有三个网箱里的病鱼已没什么食欲。已经两天食量很少,每天有几条死鱼,拿到两条病鱼上来做检验,观察到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肿胀,身上呈现红斑, 体表皮肤鳞片完整无缺,肛门有些红肿。镜检没发现有寄生虫,腮部完整充血,剪开鱼体腹部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道有溃烂并伴有淡黄色的粘液.经观察病鱼初步认定为细菌性肠炎.病原:一种点状气单胞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2 治疗情况处理方法:1、严禁投喂腐败变质饵料;2、发病高峰期定期在饵中添加大蒜素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养殖烂鳍病赤皮病水霉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8406] | 10-20 |
1.烂鳍病 防治方法:用0.4×0.000001-l×0.000001浓度的红霉素药浴3天。 2.赤皮病 防治方法:用漂白粉l×0.000001挂袋药浴3天。 3.水霉病 防治方法:用3%浓度的氯化钠药浴2~5分钟。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养殖常见病贝氏登史病的防治技术 [阅读率:7292] | 10-20 |
病鱼体表有白点,继而白点扩大成片呈白斑状,摄食明显减少,死鱼体表破烂不堪、粘液增多,鳞片脱落,眼受损。 防治方法:用淡水浸浴杀灭病原体效果较好且无副作用,浸浴时间视鱼体耐受情况而定。 [查看详情] |
大黄鱼秋苗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技术 [阅读率:7852] | 01-04 |
近日,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了解到今年秋季下排的大黄鱼苗在部分海区出现大批量死亡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到发病严重的福安大坑养殖区进行诊治。 在大坑33号渔排,养殖户王老板向技术人员讲述了鱼苗发病的情况,大约10天前,发现部分秋苗开始在水面漫游,出现缺氧的症状,不久便死亡,当时量较少,没有在意。近两三天这种症状的苗突然大增,摄食量大减,并出现红头症状,同时部分腐烂的苗也从网箱底部浮起,今年下排的28万尾鱼苗已经损失约10万尾。相邻的渔排损失更为严重,死苗过半。 技术人员经过对病苗的检查,发现病苗鳃丝都严重失血,呈现浅红或灰白色,镜检发现鳃丝肿大,有的鳃丝末端膨大成泡状, [查看详情] |
黄姑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 [阅读率:7738] | 12-27 |
(1)池塘条件:育苗池塘为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池塘,面积5亩,池塘水深2m,软泥底质,池塘中间设排污口。配合提水机械,水车增氧机一台,鱼苗用水为无污染的自然海水,盐度26~27,pH值7.8~8.0,在蓄水池塘中沉淀48h,用60目筛绢过滤泵入到育苗池塘中。(2)清塘和发塘:用漂白粉40g/m3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同时用高浓度漂白粉溶液清除掉池堤洞内的杂蟹。池塘消毒后,加入经6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的自然海水至80cm深,然后施加发酵后的鸡粪,施加量为150kg/亩。(3)亲鱼来源和培育:亲鱼雌雄比约为1:1,体重500~1500g。采用光线、温度、营养三因素综合对亲鱼进行性腺促熟培育。通过锅炉进行培 [查看详情] |
鲜杂鱼添加101浓缩料饲喂大黄鱼试验效果 [阅读率:10351] | 07-10 |
使用101大黄鱼专用浓缩料与鲜杂鱼按1:10的比例进行混匀饲喂,比仅用鲜杂鱼的对照组净增加收益20.67%,且摄食能力强于对照组,体色更接近于天然色。但要全面推广鲜杂鱼配合101浓缩料的投喂方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文/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 林兴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黄瑞 福建省新闽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柳英 大黄鱼系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俗称黄鱼、黄花鱼、黄瓜和红口等。近年来,随着大黄鱼人工工厂化育苗的成功,为大黄鱼人工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已在全 [查看详情] |
双棘黄姑鱼网箱养殖技术 [阅读率:7925] | 06-26 |
1、鱼种的放养:选择体形匀称、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活泼、溯水能力强、全长70~90毫米的稚鱼作为养成鱼种。鱼种放养搬运时,要带水操作避免干露,尽量不使用手抄网捞鱼; 2、日常管理:①分级养殖:选出不同规格的鱼种进行分级养殖。第1级放养全长70~90毫米;第2级放养全长90~150毫米;第3级放养全长150~230毫米;第4级放养全长230~420毫米;第5级放养全长420毫米以上。 ②更换网衣:夏天网衣易污染,可每20~30天更换一次。冬季低水温期,鱼摄食量少、体质弱,尽量减少换网次数。换下的网衣,经日晒、拍打,除去附着物,也可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3天,清洗干净后待用 [查看详情] |
水产养殖户如何提高大黄鱼饲料利用率 [阅读率:7716] | 06-23 |
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和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大黄鱼的价格也逐年下降,过去那种不计成本,怎么养都能赚钱的时代已不存在了。养殖户应从减少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降低养殖成本,否则将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亏本。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0%~70%。因此,从提高饲料利用率方面来降低成本尤为重要。笔者经过了解,总结了以下几点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方法:一、选择有利的养殖海区大黄鱼为暖温性近岸鱼类,适宜盐度范围17‰~28‰之间,对水的溶氧量要求在5.0毫克/升以上,pH值以8.0为宜;达不到这些要求,大黄鱼食欲大大降低,所投饲料就会浪费。因此,新养殖户应尽可能选择在流向平直而稳定的海区养殖 [查看详情] |
海水养殖区大黄鱼“不明病因”疾病的防治技术 [阅读率:7667] | 06-14 |
近年来,在海水养殖区大黄鱼常出现一种不明病因的流行疾病。这种疾病常发生于50克~100克体重的鱼体,没有明显症状(如烂鳃、烂尾、出血等)。镜检没有寄生虫感染;吃食正常,没有肠炎症状;肝脾没有显著肿大。但多见肝脏颜色较苍白,少数肾脏有些肿胀、充血、有节样物,部分鱼有下颌发红现象。 这种疾病一旦发生,便会传染,特别是同一网箱的鱼,几天内死亡率可达10%~70%不等,然而同一水体中的其他网箱可以不发病,或仅有少量发病。 从发病的季节来看,这种病通常出现于春季气候多变时,特别是许多养殖户在冬季给鱼停食,造成鱼体瘦弱时,更易发生此病。夏季高温季节的发病率也很高。 以往养殖户单纯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几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阅读率:9847] | 08-07 |
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 1.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2.发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展到体表和鳃部,白点增多形成一层膜,俗称“白点病”。病鱼急躁不安,或沿池壁圈游,或跳跃窜出水面,或往池壁上冲撞摩擦,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眼睛白浊、食欲下降、身体消瘦、行动迟缓,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3.流行情况:每年3月中旬~8月,水温为15~30℃最为流行。育苗室水温25~30℃,尤其是20日以 [查看详情] |
大黄鱼病害的初步诊断方法 [阅读率:8274] | 08-07 |
诊断是鱼病害防治的首要环节,只有正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大黄鱼病害发生的厂因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由病原体的侵袭、鱼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等三个要素所决定。要弄清这些要素的致病机理。主要的诊断与处理程序: 1、观察体表症状,取鳃、鳍、体表粘液;打开体腔,观察内脏症状,并取肠、肝脏等,用解剖镜或低涪显微镜,检查有无寄生虫。 2、若未发现寄生虫,就再回过来了解环境条件、投惧与摄食情况、施药情况,从中分析是否属于细菌性病体致病,或环境条件营养障碍致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3、当两种致病因素之间的鉴别有困难时,可同时采用综合方法进行防治。因为鱼体在发病过程中常常存在原发性与继发性的交叉 [查看详情] |
网箱养殖大黄鱼时本尼登虫病的防治技术 [阅读率:7698] | 08-07 |
一、病害症状 部分鱼体表有白点,并扩展成白斑块,有的鱼体整个尾鳍溃烂,眼睛变白,似白内障症状,严重者,眼球红肿充血突出或脱落,体表肌肉溃疡,头部磨损呈蜂窝状裸露,充血发炎,病鱼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磨擦网衣使鳞片脱落,造成继发性感染,食欲减退,有的呆滞于水面,体力衰弱,游动迟缓,陆续死亡。 二、病原诊断及特征 刮取病鱼白斑部位的鳞片、鳞条及粘液,用解剖镜(5×10)观察,发现有不断蠕动的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端两侧各具一吸盘,后端有一固着器,有3对中央大钩、8对边缘小钩,口在前吸盘之后,不断吞食,下接咽及2条树枝状肠,在口的前方两侧有2对眼点,外观虫体为半透明状,其形态特征酷似本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养殖之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8254] | 08-07 |
近年来,大黄鱼养殖蓬勃发展,成为福建沿海主要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面积和放养密度逐渐加大,病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发病次数日趋频繁,危害性迅速增大,极大地限制了大黄鱼养殖业发展。其中由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成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害,影响了大黄鱼成活率,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接诊试验、调查了、分析研究,探索出较为有效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996年-2000年,从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获得人工培育的大黄鱼仔、稚鱼,网箱、池塘养殖鱼种。取体表白点或鳃部粘液制成水封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连续观察, [查看详情] |
大黄鱼网箱养殖技术 [阅读率:10763] | 08-07 |
为推广网箱无公害大黄鱼养殖技术,我们在福建省三都湾内的盐田港溪尾海区开展了生产性网箱养殖大黄鱼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网箱的设置 1、海区的选择 养殖网箱设置在三都湾内的盐田港溪尾海区,附近有山阻挡,风浪。较小,海区最大流速2.0米/秒,东西流向且平直,无洄旋流,海区水质符合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国家农业标准,上游无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养殖期间未发生赤潮。养殖海区水深都在6米以上,底质为泥沙质,年表层水温在8-30℃间,盐度在20‰-25‰,透明度在1.0米左右。 2、网箱的布局与设置 (1)网箱布局:设置海区共有网箱近2000个,其中驻 [查看详情] |
大黄鱼成鱼的网箱养殖技术 [阅读率:8419] | 08-07 |
网箱的设置与规格大黄鱼养成阶段的网箱设置与鱼种培育阶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网箱的规格与网目大小随着鱼种的长大而改变。养成网箱的深度,一般在3.5米~4.0米间,网眼大小在20mm~60mm间。为避免鱼体擦伤,网衣材料选择质地较软的结节网片为好。 鱼种的放养 (1)鱼种的选择。放养的鱼种应选择体型均称,体质随壮,体表鳞片完整,无病无伤的鱼种。同一网箱中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计划当年达到400g以上规格的,放养的鱼种规格要在100g左右。 (2)鱼种的运输。鱼种的运输方法有活水船、活水车、鱼篓、水箱、塑料袋充氧等方法。而作为生产性的批量长途运输,以活水船运输为佳。运输鱼种一 [查看详情] |
高温季节大黄鱼网箱养殖应注意些什么? [阅读率:8215] | 08-07 |
目前正处高温季节,是网箱养殖大黄鱼一年之中摄食最旺盛,生长最快,同时也是病害多发的季节,搞好这段时间的饲养管理,是获得当年养殖丰收的重要环节。结合往年高温季节的饲养管理经验和发病死鱼发生规律,福建省与蕉城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家组提出如下几点技术管理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1、注意饵(饲)料的质量与投喂方法:严把饲料质量关,力戒购买变质饵料。冰鲜饵料在夏季易变质,要避免日晒和在海水中浸泡,应在去除冰屑后带冻加工。还要谨防投喂不法贩子用福尔马林“保鲜”过的饵料。高温季节建议改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经质量认证的配合颗粒饲料。颗粒饲料存放时要避免日晒和雨淋而变质,使用前要检查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查看详情] |
大黄鱼仿生态养殖技术 [阅读率:9389] | 08-07 |
一、仿生态养殖概要 1、池塘条件 选择海水围塘,面积3--6公顷,呈长方形,水深2——5米,沟深1.5—4.5米,池塘满池蓄水平均水位0.8-1米,最深在3米以上,滩面可蓄水0.8米,全年每日均可进排水。养殖区常年海水比重为1.0150—1.0190,PH:7.2—8.4,DO≥4mg/L,WT:2—35℃。在塘中可混养对虾、白虾、梭子蟹、蛏子,以提高水体利用率。在鱼种入池前7——15天,用生石灰每亩10——30公斤消毒灭菌。 2、苗种选择及运输 一般选用鱼种规格为80-1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放苗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经过五个月的养殖可达到商品规格(400克以 [查看详情] |
大黄鱼网箱养殖面临的困难 [阅读率:8924] | 08-06 |
今年以来,我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闽东的不少老养殖户开始退出海面,坚持下来的不少人也惶惶不安,担心血本无归不敢增加投入,且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大黄鱼养殖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网箱布局不够合理。在发展海上养殖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大黄鱼养殖网箱发展呈无序、无度、盲目状态。成千上万的大黄鱼养殖网箱连片设置,密集于某一水域,通道少而窄,造成水流不畅,大量污物、淤泥日积月累,致使“海底上升”,低潮时,有些海区的网箱箱底还经常“触底”,海水交换率小,海水水质恶化,死鱼事件不断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二是日常管理不够规范。养殖户把大量的残饵残渣,生活污 [查看详情] |
大黄鱼养殖技术 [阅读率:17166] | 08-06 |
大黄鱼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而深受人们欢迎。在此,我们把大黄鱼的养殖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以 4/15公顷(4亩)为宜,底质为泥沙质,南北向,长宽比例4:1。池塘深度2米,最高水位1.8米。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海水盐度2%以上。池塘要配备机械提水设备。 前期管理:清淤和消毒 2月份,对池塘清淤10厘米,每1/15公顷(1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对池底消毒。3月上旬开始进水,1星期后池水深度达1.2米以上。进水40厘米左右时,每1/15公顷水面施尿素1千克左右,以后根据水色及池水的透明度,适当增施化肥,使池水保持黄绿 [查看详情] |
海上养殖大黄鱼需走新路 [阅读率:10139] | 08-06 |
提起闽东,人们就会想到美味可口的大黄鱼。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人工养殖大黄鱼成功后,它就成了闽东人民致富的希望。如今,经过多年的耕海牧渔,宁德市大黄鱼人工养殖已发展到了26万箱,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繁育和网箱养殖基地,产值达20多亿元,带动了饲料加工、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30多万沿海农民实现了小康梦。从“资源衰竭”到“生财之道”,大黄鱼寄托了闽东沿海人对未来的许多梦想。 但是,随着内海湾网箱数量的猛增,海域污染引起的大黄鱼大面积死亡,已经使大黄鱼养殖成了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最近,记者走访被称为闽东“大黄鱼之父”——大黄鱼人工养殖的首创者刘家富时,刘家富对此十分焦虑:“出现这 [查看详情] |
黄姑鱼简介 [阅读率:8696] | 08-06 |
[地方名] 罗鱼、铜罗鱼、花蜮鱼、黄婆鸡、黄姑子、黄鲞、皮蜮、春水鱼。 [形态特征] 黄姑鱼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5个小孔。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产地、产季]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在浙江、江苏及福建省沿海每年的5-6月份为黄姑鱼渔汛;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渔汛期则是5-7月份。 [经济价值] 属经济鱼类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9.3克、脂肪3.2克。刺少,肉质坚实呈蒜瓣型, [查看详情] |
大黄鱼简介 [阅读率:11892] | 08-06 |
大黄鱼(石首鱼科)Pseudosciaena crocea [地方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瓜、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等。 [形态特征]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尾柄细长,其长为高的3倍多、头大而侧扁。背侧中央枕骨棘不明显。额部有4个不明显的小孔、背部和臀鳍的鳍条基部三分之二以上被小圆鳞,背鳍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 [产地、产季]大黄鱼属于亚热带性鱼类,通常生活在我国近海60米以内沿岸浅海的中上层。浙江、福建沿海和广东琼州海峡东部全年均能见到。其渔汛旺季在浙江、福建沿海,每年以4至6月为主。广东沿海是10月至12月上旬为主要渔获期 [查看详情] |
鮸状黄姑鱼的病害防治技术 [阅读率:6971] | 07-11 |
鮸状黄姑鱼虽然抗病能力较强,但在人工条件下也会发生疾病,现介绍如下: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杆状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捕起病鱼观察,可见病鱼鳃盖内表皮肤充血发炎,鳃丝粘液增多、肿胀,部分呈淡红色,淤血处呈紫红色,并可见小出血点。鳃粘液呈淡黄色。 流行情况:池水温达到25-30℃时,易发生此病。 防治措施:进入高温季节,每15天用10-20Kg生石灰全池遍洒,应在晴天上午进行。 2.竖鳞病 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鱼体发黑,受伤鱼鳞片竖起,鳞下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鳞片脱落;病鱼的鳍基部充血,腹部膨大,腹腔内 [查看详情] |
鮸状黄姑鱼繁殖技术 [阅读率:6816] | 07-11 |
鮸状黄姑鱼,隶属于石首鱼科黄姑鱼属,闽、粤沿海渔民俗称鱼免 鲈,体重可达25公斤-30公斤,肉味鲜美,鱼鳔还具有药用价值,畅销于国际市场。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点,在闽、粤沿海放养当年人工鱼苗,经189天网箱养殖,最大体重可达1.15公斤,经360天养殖最大体重可达1.65公斤,成活率达到93.4%。 一、亲鱼精养 鱼免 黄姑鱼亲鱼的培育不等同于成鱼的养殖,培育优质的亲鱼必须精心管养。放养亲鱼的密度控制在1尾/立方米-1.5尾/立方米以内,使亲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亲鱼的饲料质量和日摄食量至关重要,必须选用营养价值高的蓝圆鱼参、金色小沙丁鱼、狗母鱼类和竹荚鱼作为亲鱼的日常饲 [查看详情] |
浅色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 [阅读率:7544] | 07-11 |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丝鲵,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Ⅱ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 1.亲鱼选择和培育 浅色黄姑鱼亲鱼选择Ⅲ龄,体重2.5千克以上,健壮无伤,体表完好的健康个体做亲鱼,雌雄比例为2∶1,每年3-4月份置于海区网箱中进行强化培育,网箱规格3米×3米×3米,放养密度为15-20尾/箱,选用优质新鲜或冰冻的蓝圆鲹、沙丁鱼、乌贼等优质的饲料鱼投喂,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B和维生素E [查看详情] |
鮸状黄姑鱼养殖技术 [阅读率:7309] | 07-11 |
1.池塘条件:凡原海水养殖对虾的精养池、沉淀池, 盐场的初级蒸发池均能养殖该种鱼类。精养池塘需经过清淤、消毒。在养殖过程中能够保持池塘水的盐度稳定(14‰-33‰)。 2.养殖方式 2.1单养池塘:5月中下旬,当自然水温升至15℃左右时,可投放2.5cm以上的鱼种,放养密度为300-500尾/亩,经过120天以上的养殖,平均体长可增长到30-40cm,体重可达400-600g/尾,与在同一环境下养殖的鲈鱼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2.2鮸状黄姑鱼与对虾混养:在同一池塘内养殖东方对虾与鮸状黄姑鱼,放虾苗前,可用拦网把池塘拦成两块,一块占全池面积的4/5,于4月底或5月初放东方对虾,另一块1/5 [查看详情] |
鮸状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 [阅读率:6840] | 07-11 |
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俗称鮸鲈,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亚热带海域。 鮸状黄姑鱼的外形与日本黄姑鱼相似,均有颊孔六个,但与日本黄姑鱼不同的是,尾鳍楔形,眼大,头长为眼径的5.4倍,体呈青灰色,侧线鳞明显。 1.栖息习性:鮸状黄姑鱼平时喜欢在水中下层,在摄食活动时才游到上层,在饥饿或繁殖季节也会游到水上层。亲鱼在繁殖季节夜间和白天都会在上中层活动。鮸状黄姑鱼的性情比较温和,很少跳跃,能与鲈鱼、梭鱼等鱼类混养。 2.生长与发育:鮸状黄姑鱼体长在20cm之前体长增长明显,但体重增加不明显。当体长达到20cm以上时,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体重 [查看详情] |
如何提高大黄鱼饲料利用率 [阅读率:3613] | 02-07 |
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和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大黄鱼的价格也逐年下降,过去那种不计成本,怎么养都能赚钱的时代已不存在了。养殖户应从减少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降低养殖成本,否则将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亏本。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0%~70%。因此,从提高饲料利用率方面来降低成本尤为重要。笔者经过了解,总结了以下几点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方法: 一、选择有利的养殖海区 大黄鱼为暖温性近岸鱼类,适宜盐度范围17‰~28‰之间,对水的溶氧量要求在5.0毫克/升以上,pH值以8.0为宜;达不到这些要求,大黄鱼食欲大大降低,所投饲料就会浪费。因此,新养殖户应尽可能选择在流向平直而稳定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