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地区鲫鱼死亡分析报告:扁弯口吸虫的破坏力很大 |
出处:中易物联 作者:苏潞 水产养殖网 2017-08-17 17:54:00 |
最近在华中跑塘口的时候发现有很多鲫鱼死亡情况,很多养殖老板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建议下,虽然进行了杀虫消毒,解毒改底,内服药等措施,但效果不明显,有的池塘甚至全军覆灭,笔者通过判断发现这种鱼以感染扁弯口吸虫的情况比较多,特将此病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扁弯口吸虫简介
扁弯口吸虫是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吸虫目、弯口科、弯口属的一种。扁弯口吸虫病是由寄生于鱼类鳃部、鳃盖内侧及肌肉里的吸虫的囊蚴引起的疾病,可感染草鱼、鲫鱼等鲤科鱼类,对于鱼苗及鱼种有一定的危害,一旦感染会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全军覆灭。
当感染扁弯口吸虫的鸟类在啄食鱼虾时,卵便可排至水中。中间寄主为螺,毛蚴钻进螺后,在外套膜上发育为胞蚴,最后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遇到鱼时,便钻进皮肤,发育为囊蚴,鸟吞食病鱼,囊蚴从囊中逸出,从食道迂回至咽喉,4天后又成熟排卵。因此造成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囊蚴的寄生,囊蚴的胞囊一般为橘黄色或米黄色,虫体从胞囊逸出后,作蛭状剧烈伸缩运动,大小为4-6毫米,虫体前顶端有1个口吸盘,下为肌质的咽,没有食道。
 图一、囊蚴的孢囊
 图二、挑开孢囊出来的囊蚴
 图三、显微镜下的囊蚴,可看见吸盘   二、症状与病理
患病鱼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有可能出现狂游症状,部分鱼有暗浮现象,部分鱼体表及尾鳍尖端发黑。
 图四、扁弯口吸虫病寄生的死鱼
三、诊断
发现鳃盖部有黄白色的胞囊,挑破胞囊,里面有黄色蝇蛆样虫体爬出,诊断为扁弯口吸虫引起的扁弯口吸虫病。通过显微镜镜检和孢子虫病做好区分。
 图五、池塘螺蛳较多的池塘要多加注意
四、防治
1、预防: ①鱼池进行彻底清塘,消灭中间寄主螺和蚌。 ②驱赶鸥鸟,以减少次病发生的机会。 ③池中混养吃螺的鱼类如青鱼,以减少和消灭螺类。 ④发病池可泼洒相关药品杀灭螺类。 2、治疗: 在鱼体形成胞囊虫体,常规药物很难杀灭或驱除,应该选择合适浓度的具有内渗作用的药物处理。 ①全池泼洒环烷酸铜类药品处理。 ②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一亩7两到1斤,连用两次,中间间隔一天,可以杀灭水中的尾蚴。
五、案例分享
1、客户信息
 2、死亡和用药情况

六、体会与总结:
湖北省作为千湖之省,池塘大量的螺蛳为扁弯口吸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作为养殖人员应了解此病的防治方法,当然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更应该要知道:
1、养殖从业者应该多学习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养殖水平。例如:学会养殖过程中常用药的鉴别方式,学会基本水色的鉴别,学会常见疾病的鉴别,学会常用药的用药方式和用药机理,否则若是病急乱投医,不仅耽误了用药时机,还增加了养殖成本,耽误了养殖周期规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就像这个案例一样,老板请教的技术员在用了很多药品之后耽误了将近20天左右死亡量还是依旧,差点耽误了今年的整个养殖规划,最后在笔者的建议下当吸虫病处理之后,死亡量才开始控制下来。
2、水产技术从业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善于学习,增加养殖经验。以服务为前提,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对症下药,而不是借着鱼池出现问题后客户心急的心理而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药品,耽误客户的养殖规划。
虽然说鱼病以预防为主,但当鱼得病之后,我们应该对症下药,达到药物浓度,这样才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作者:中易物联营销部 苏潞
(本文已被浏览 45628 次) |
|
|
|
文章分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