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方式〗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  水产养殖网  (http://www.shuichan.cc/)
--  水产新闻  (http://www.shuichan.cc/news.asp)
----  2013年四川省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54195.html)
--  作者:S侠
--  时间:2013/9/25 23:20:00
--  主题:2013年四川省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水产技术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水产品种和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促进我省优质水产品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和高产优质相结合,推进水产科技进村入户、到场到塘,不断提高水产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我局按照农业部的部署,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组织遴选了我省2013年渔业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予以推介发布。
一、主导品种
(一)“四大家鱼”良种。
【品种来源】我国从唐代初开始就捞取天然鱼苗进行养殖,1958年人工繁殖成功,并迅速推广应用。已成为传统的养殖品种。通过良种选育,使养殖效益更加明显。
【特征特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种通过良法,充分体现了“互相协调,适于混养”、快速生长的特点。
【产量表现】均需两年养成商品鱼,池塘大面积养殖亩产量1000KG以上。
【养殖要点】:
1、苗种培育。孵出的水花一般亩放20-30万尾,当鱼苗长到乌仔时,立即分塘稀养;当培育到4cm以上后,就可进行池塘、网箱等养殖。
2、池塘商品鱼养殖。一般以草鱼或青鱼为主养品种,其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70-80%,搭配20-30%鲢鳙鱼,基本上是第一年培育鱼种,第二年养成商品鱼。
3、网箱养殖。放置网箱的水域要求水质良好、无污染、温度适宜,水深在5米以上,不受洪水的袭击。
网箱培育鱼种:鲢、鳙鱼—混养,其中鲢鱼占60-70%,放养的规格为3-4cm,放养密度为200-300尾/m2,不需投喂饲料,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青鱼和草鱼,实行单养,放养规格为3-4cm,放养密度为1200-2000尾/m2。
网箱养殖成鱼:青鱼和草鱼—放养规格为30-100克/尾,放养密度为5-10/m2。
4、水库、湖泊增殖:根据水库、湖泊的原初生产力和人为补给措施,确定“家鱼”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池塘、水库、湖泊、河道、稻田等水域均可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苗种场。
(二)南方鲇
【品种来源】南方鲇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各大江河中,以长江流域为主产区。我省水产研究所从1985年开始从长江捞苗进行南方鲇的移养驯化和人工繁养技术研究,于1992年实现“野生”变“家养”。
【特性特征】南方鲇属于温水性鱼类,适宜水温0~38℃,最佳生长水温25~28℃。PH范围6.0~9.9,最适7.0~8.4。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摄食对象主要是鱼类,也摄食水生昆虫等,能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1/3的鱼体,经驯化能摄食全价配合饲料。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
【产量表现】南方鲇在良好饲养条件下,当年苗种年底可长至400~600克,第二年最大的可达2.5千克。池塘大面积养殖亩产可达1000千克以上,网箱养殖亩产可达60000-70000Kg。
【养殖要点】
1、鱼种培育。在四川按“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苗种(DB51/T531-2005)”进行。鱼苗全长2.0cm-3.0cm即可转入鱼种培育。鱼种饲料前期以水蚯蚓、小鱼虾肉为主,在鱼体全长7cm以上投喂人工饲料进行驯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池塘商品鱼养殖。在四川按“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DB51/T524-2005)”和“南方鲇  配合饲料(DB51/T535-2005)”进行。主养条件下每亩放养体长8cm-12cm的鱼种800~1000尾,套养条件下每亩放养7-10cm的鲇鱼种30~50尾。鱼种放养时,避免鱼体受伤或者粘液脱落,水温温差控制在3℃以内。
3、网箱养殖。按“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DB51/T524-2005)”和“南方鲇  配合饲料(DB51/T535-2005)”进行。放置网箱的水域要求水质良好、无污染、温度适宜,水深在5米以上,不受洪水的袭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放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或者粘液脱落,做到轻、快、稳。同一网箱的鱼种规格一致。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池塘、水库、湖泊、河沟等水域均可养。
【选育(引进)单位】四川省水产研究所,联系地址:四川省郫县合作镇;邮政编码:611731;联系人:杜军,联系电话:028-87955508。良种供应单位为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苗种场。
(三)斑点叉尾鮰
【品种来源】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引进,我省于1989年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并推广应用。
【特征特性】斑点叉尾鮰食性广,对环境适应性强,适温范围在0-38℃,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产量表现】在四川第一年可长到40-250克,第二年可长到450-1500克,池塘大面积亩产500kg以上,网箱养殖单产可达80kg/m3。
【养殖要点】
1、苗种培育。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发酵后的有机肥培育水质—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入池培育,也可用浮游动物和鱼苗开口饲料进行工厂化培育。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10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在池塘中,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育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2、池塘商品鱼养殖。在四川按“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DB51/T532-2005)”进行。
放养规格: 30-100克/尾,鲢、鳙鱼种100-200克。
放养密度:斑点叉尾鮰亩放鱼种800-1000尾,亩套放100-200克/尾的鲢鱼种50-140尾、100-200克/尾的鳙鱼种60-100尾。
饲料选择:在四川按“斑点叉尾鮰 配合饲料(DB51/T536-2005)”选择饲料,最好选用膨化饲料。
3网箱养殖。在四川按“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DB51/T532-2005)”进行。
放养规格:尾重在30-100克,放养时每箱的规格一致。
放养密度:尾重30-50克的鱼种,密度可为300-400尾/m2,尾重50-100克的鱼种,密度可为200-250尾/m2。
饲料选择:在四川按“斑点叉尾鮰 配合饲料(DB51/T536-2005)”选择饲料,最好选用膨化饲料。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池塘、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均可养殖。
【选育单位】湖北省水产研究所。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苗种场均可供应良种。
(四)异育银鲫“中科3号”
【品种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选育,是利用银鲫双重生殖方式,从高体型(D系)异育银鲫(♀)与平背型(A系)异育银鲫(♂)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中选育出来,再经异精雌核发育培育而来的异育银鲫新品种。
【特性特征】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核基因组与A系异育银鲫相同,线粒体DNA与D系异育银鲫相同,生长速度较推广养殖的高体型异育银鲫(高背鲫)快13.7~34.4%,出肉率高6%以上,遗传性状稳定,体色银灰,鳞片紧密,不易脱鳞,碘泡虫发病率低。
【产量表现】异育银鲫“中科3号”池塘养殖亩产500-1000公斤,网箱单产一般可达120kg/m2。
【养殖要点】在四川按“鲫鱼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DB51/T735—2007)”进行。
【适宜区域】适宜在全省范围内的可控水体内养殖。
【选育(引种)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  邮政编码:430072 联系人:王忠卫
联系电话:027-68670663,68670707
(五)湘云鲫2号
【品种来源】利用远缘杂交技术与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以改良四倍体鲫鲤为父本,改良二倍体红鲫为母本,通过倍间杂交获得的三倍体新品种。
【特征特性】湘云鲫2号体侧扁、青灰色、具有显著高背特征。其生长速度快、抗逆(病)性强、肉质鲜美,并且肌肉具有低水分高蛋白等特征。
【产量表现】一龄鱼可长至500g-600g/每尾,两龄湘云鲫2号可长至1.8kg-2.0kg/每尾。
【养殖要点】湘云鲫2号抗逆性强,较易养殖。为了获得更高的鱼苗成活率和提高生长速度,除严格按照四大家鱼的培育规程操作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清塘消毒,彻底清除敌害和野杂鱼;2)放养密度适当;3)适当肥水下池,科学投食。
【适宜区域】适于可控的淡水水域养殖,可进行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湖泊养殖、网箱养殖、稻(莲)田养殖等。
【培育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36号
邮政编码:410081  联系人:刘少军  联系电话:0731-8873010
(六)津新鲤
【品种来源】 天津换新水产良种场1988年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建鲤乌仔175万尾,在此基础上,自1991年起,以抗寒能力、生长速度、繁殖力等为指标,经过17年连续6代群体选育而得的新品种。
【特征特性】津新鲤是以建鲤为基础选育的新品种,具有抗寒能力强、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和起捕率高等优点。
【产量表现】可当年养殖成商品鱼,池塘大面积养殖亩产1000千克以上。
【养殖要点】
1. 当年养成商品鱼。鱼苗培育成乌仔鱼种后,立即分塘稀养,在15~20天左右快速饲养成5~6厘米的大规格鱼种。将大规格夏花鱼种进行池塘、网箱和网栏等养殖,当年能养成商品鱼。
2. 池塘商品鱼养殖。主养模式:津新鲤为主的成鱼高产塘,津新鲤的放养量约占总放养量的60%~70%,搭养鲢、鳙鱼种。津新鲤作为搭配养殖品种,一般放养比例为10%。
3. 网箱养殖。放置网箱的水域以水质肥沃、无污染、水温适宜、向阳避风、底部平坦、深浅适中(常年水深保持4~7米)、没有洪水的库湾水域为好。网箱培育鱼种,放养规格为4~5厘米,放养密度为800~900尾/米2。网箱养殖成鱼,放养规格为50~70克/尾,放养密度为5~10千克/米2。
【适宜区域】适于池塘、水库、湖泊、河道、稻田水域养殖。
【选育单位】天津换新水产良种场
通讯地址: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火车站南500米  邮政编码:301500
联系人:金万昆  联系电话:022-69572770 电子邮件: tjhuanxin@163.com。
(七)松浦镜鲤
【品种来源】在原松浦镜鲤选育系(F4)的基础上,采用混合选育而得的优良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体型好、背部较高且厚,生长快,抗寒力强,繁殖力高,体表基本无鳞。
【产量表现】池塘主养亩产可达350千克以上。
【养殖要点】
1.苗种培育。鱼苗池面积以1~5亩为宜,鱼苗培育采取肥水下塘,放养鱼苗密度为10~20万尾/亩。鱼种培育采取池塘主养,投喂人工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35%~40%。
2.成鱼养殖
(1)池塘养殖。可采取主养、套养两种养殖方式。放养鱼种规格100克左右。如打算提早上市,也可放养200~250克的大规格春片鱼种。池塘主养,每亩放养3000~5000尾,投喂人工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28%~32%。池塘套养时,松浦镜鲤鱼种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5%~10%。
(2)稻田养殖。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保水性能好的田块养殖松浦镜鲤。放养规格3~4厘米的夏花鱼种或规格100克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30~100尾/亩。
(3)网箱养殖。选择背风向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深3米以上的水域设置网箱。网箱可采取浮动式设置或固定式设置。一般采取单养方式,也可搭配一定比例的鲢鱼、鳙鱼、细鳞斜颌鲴,一般控制在放养总量的3%~5%。每平方米放养规格50~150克的松浦镜鲤鱼种30~100尾。
【适宜区域】适于淡水池塘、稻田、网箱养殖。
【选育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发街43号 邮政编码:150070
 联系人:石连玉、张志华  联系电话:0451-84615105
(八)乌克兰鳞鲤
【品种来源】1998年从俄罗斯引进。
【特征特性】乌克兰鳞鲤为鲤形目、鲤科、鲤属的一个经选育的养殖品种。体形为纺锤形,略长,体色青灰色,头较小,出肉率高。该品种3~4龄性成熟,水温16℃以上即可繁殖生产。怀卵量小,有利于生长。适温性强,生存水温0~30℃。食性杂,生长快,耐低氧,易驯化,易起捕。
【产量表现】2龄鱼在常规放养密度下,平均体重达1.5~2千克。
【养殖要点】养殖技术方式、方法与普通鲤鱼相同。
乌克兰鳞鲤为主的成鱼高产塘,一般乌克兰鳞鲤的收获量占总收获量的60%~70%,搭配养殖鲫鱼和鲢、鳙鱼。该品种性情温顺,可以作为任何养殖模式的配养鱼,放养比例不限。该品种耐低氧,放养密度较一般鲤鱼高,可通过控制乌克兰鳞鲤的放养密度,来控制其出池规格和出塘时间,使乌克兰鳞鲤养殖一年四季均可提供达到上市规格的鲤鱼。
【适宜区域】适于池塘、水库、湖泊、河道、稻田水域养殖。
【培育单位】天津换新水产良种场 通讯地址: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火车站南500米  邮政编码:301500 联系人:金万昆 联系电话:022-69572770 电子邮件: tjhuanxin@163.com。
(九)长丰鲢
【品种来源】原始亲本为长江野生鲢;选育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特征特性】
(1)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长丰鲢1+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鱼快13.3~17.9%,平均增产14~25%;2+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20.47%。
(2)体型好。体型较高且整齐,反映体型高低的主要指标(1足龄鱼体长/体高3.42±0.13),而标准值(长江水系鲢体长/体高为4.07±0.18)。
(3)遗传纯度高。微卫星(SSR)分析结果表明,长丰鲢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2.1,普通养殖鲢与长江鲢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和4.0;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0960~0.5048,平均值为0.2774,明显低于普通养殖鲢与长江鲢期望杂合度(0.6297和0.7360)。
【产量表现】2007~2010年度,主要在湖北省潜江市国营西大垸农场水产公司和石首市五湖渔业集团公司进行长丰鲢的规模化养殖, 长丰鲢比当地繁育的白鲢平均亩增产17%以上,成活率提高7%以上。2009年度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推广,推广养殖面积达到3000多亩,结果长丰鲢比当地繁育的白鲢平均亩增产18.3%以上。2011年长丰鲢推广水花近8000万,夏花近700万。覆盖全国东北、华中、华南、西北、华南等20多个省、市地区。
【养殖要点】和普通鲢鱼相同
【适宜区域】可控水体均适宜养殖
【选育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一路8号
邮政编码:430223 联系人:邹桂伟 联系电话:027-81780018 ;81780173
(十)团头鲂“浦江1号”
【品种来源】1986年以来,以湖北省淤泥湖的团头鲂原种为奠基群体,采用传统的群体选育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998年获得第六代。1999年亲鱼生产数量1000组,后备亲鱼1000组,生产良种鱼苗1.3亿尾,已推广到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
【特征特性】经过十几年人工定向选育的团头鲂“浦江1号”,遗传性状稳定,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和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
【产量表现】生长速度比淤泥湖原种提高20%。在我国东北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区,第二年都能长到500克以上,比原来养殖的团头鲂品种,在同样的条件下增加体重200克。池塘养殖平均亩产500千克以上。
【养殖要点】
1. 池塘单养
(1)放养前准备  商品鱼养殖池面积3~6亩,水深 1.5~2.5米。池塘以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为好。进、排水方便,并各池独立。清除过多淤泥,修整塘埂,每亩用75~100千克的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一周,根据池塘肥瘦适当使用有机肥。池塘注水1米深,准备好增氧设备。
(2)放养时间  鱼种以冬季或早春放养为主,选择天气晴好的天气进行。
(3)放养密度  鱼种体重宜控制在75~100克/尾。放养密度视池塘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而定,一般每亩放养800尾~1200尾,塘中可搭养鲢、鳙等鱼,但不宜搭养鲤、罗非鱼等底层杂食性鱼类。搭养鱼的比例不要超过放养总数的20%。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浸浴10~15分钟。
(4)饲养管理  池塘养鱼要达到高产、稳产、高效和低消耗,抓好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工作是关键。
①投饵管理:采用搭食台投喂,每亩搭面积2米2左右的食台1~2个。每天投喂1~2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遇天气异常或鱼有浮头现象时,应推迟或停食。根据鱼种规格、季节、天气、水温、水质及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每天投饲量以控制在投饲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一般为鱼体重的3%~8%。同时,投喂足量浮萍(紫背浮萍)。
②水质控制:按照前期肥水、中期适度肥水、后期清水的原则,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加强巡塘,观察水色和鱼群活动情况,监测水质的溶氧、pH、氨氮等指标,严防缺氧浮头,合理使用增氧机。加注新水(或换水),调节水质肥度和透明度,一般每月可注水(或换水)1~2次,并用20~30毫克/升的石灰水全池泼洒一次,使池水pH保持在7.5~8.5,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一般情况到年底起捕时,每尾规格可达750克左右。
2. 网围高效生态养殖  网围设置选择无污染的水体,底质较硬,水体有一定流速,远离航道。用聚乙烯网片制成双层围网,内外层相距2.5米,网围面积不少于20亩。放养前,选择晴好天气,用拖网清除野杂鱼。亩放养规格250~300克/尾鱼种600~800尾,规格250~300克/尾异育鲫鱼种600~800尾,少量规格50~100克/尾鲢、鳙鱼种。
【适宜区域】可控的淡水养殖水域。
【培育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水产良种场 通讯地址: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西  联系人:张友良  联系电话:021-57765167
(十一)大口黑鲈。
【品种来源】引进品种,广东省1983年从美国引进。我省于1988年从广州引进推广养殖,已成为我省重点推广的名特优鱼类品种之一,2010年产量达0.87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0.82%。
【特征特性】大口黑鲈为肉食性凶猛鱼类,生长较快。适温范围为2-34℃,适宜水温12-30℃, PH值6-8.5,水中溶氧最好在4毫克/升以上,幼鱼在溶氧1.85毫克/升时出现浮头。大口黑鲈可单养,可混养,经驯化可用全价配合饲料养殖。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眼部灰白色。
【产量表现】一般两年养成商品鱼,池塘混养亩产在15-50公斤,池塘单养亩产在400-600公斤,网箱养殖的产量在50kg/m3左右,我省2006年总产达到5424吨。
【养殖要点】
1、苗种培育:在四川按“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DB51/T525-2005)”进行。可采用室内全人工培育,也可采用室外土池肥水生态培育。室内全人工培育以静水、微充气、定期换水过渡到常流水方式,仔鱼放养密度为0.5-1.0万尾/m3;室外水泥池仔鱼放养密度为400-500尾/m2,室外土池仔鱼放养密度为3万尾/亩左右。依次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动体、桡足类及鱼糜等系列饵料。均可逐步驯化到采食全价人工配合饲料,最好选用膨化浮性饲料。
2、池塘养殖商品鱼:在四川按“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DB51/T526-2005)”进行。主养时,亩放尾重50克的大口黑鲈鱼种1200-1500尾,搭配100-150克/尾的鲢鱼种50-75尾,鳙鱼种30-40尾。套养时,在小杂鱼较多的亲鱼池、成鱼池中亩放7-10cm规格的大口黑鲈50-80尾。最好选用膨化浮性饲料
3、网箱养殖商品鱼:在四川按“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DB51/T526-2005)”进行。放养规格一般选择50-150克/尾,每一箱的规格要一致;放养密度为100-150尾/m3。最好选用膨化浮性饲料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池塘、水库、湖泊、河道均可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广东省水产良种二场。良种供应单位: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苗种场。
(十二)优鲈一号
【品种来源】大口黑鲈“优鲈1号”是以珠江所白俊杰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以生长速度为主要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获得的大口黑鲈选育品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口黑鲈选育新品种。
【特征特性】基本同大口黑鲈,养殖户普遍反映该品种生长快,体型好,个体间生长均匀性增加。
    【产量表现】大口黑鲈“优鲈1号”的生长速度比普通大口黑鲈快17.8%-25.3%,高背短尾的畸形率由5.2%降低到1.1%。
【养殖要点】同大口黑鲈养殖要点。
    【适宜区域】适合在我省池塘主养或套养,也适合淡水网箱养殖。
【培育单位】 珠江所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农林服务中心
(十三)泥鳅
【品种来源】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在四川的颁布极为广泛。2010年全省泥鳅产量1.38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31%。
【特征特性】泥鳅为底栖小型鱼类,在2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中旬-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cm 以上、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苗种质量好,生长快。
【产量表现】一年养成商品鱼,池塘单养亩产在1000-1500公斤,稻田亩产50-100公斤。
【养殖要点】
1、池塘养殖  饲养面积一般在2亩左右, 池塘铺一层松软淤泥,以20厘米为好,搭饵料台,水深保持在40---50厘米深,养殖池的注排水做好防逃设施,每平方米放6g左右的鳅苗40---50尾,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日投饵料为5%,养成后每平方米产鳅2.5公斤。
2、稻田养殖  加高加固田埂,进排水口做好防逃设施,在田中挖“井”字形沟,宽30—40厘米,深50厘米,每亩放鳅苗1000---2000尾,用家畜粪便和堆肥作基肥,每天投喂豆饼、菜饼、米糠等,田间管理按普通稻田管理,农药用高效低毒农药类,朝上喷。经过养殖,每亩可产成鳅在50公斤以上。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淡水池塘、稻田。
【选育(引进)单位】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苗种场。
(十四)黄颡鱼
【品种来源】黄颡鱼,俗称嘎鱼、嘎牙子、黄姑、黄腊丁、黄鳍鱼等,分布了我国河川、湖泊、沟渠 等水域中,营底栖生活,杂食性,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2010年全省产量1.42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35%。
【特征特性】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 ,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 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 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会窒息死亡。
【产量表现】一年养成商品鱼,池塘单养亩产在800-1000KG,稻田亩产40-80公斤。
【养殖要点】池塘养殖。面积3至10亩。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至3.0千瓦的增氧机。用生石灰进行干塘曝晒和清塘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注水1.5米左右。每亩放养规格为20克至50克/尾的鱼种3000至4500尾左右,可以搭养花白鲢200尾/亩左右(规格7厘米至9厘米)。黄颡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可以辅助投喂鱼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以补充黄颡鱼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不低于38%至40%。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淡水池塘、稻田、网箱。
【选育(引进)单位】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苗种场。
(十五)丁鱥
【品种来源】丁鱥(Tinca tinca)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鱥属,广泛分布于欧洲内陆、河流、湖泊,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布尔津地区。
【特征特性】
1.形态特征口小,端位,口角处有1对短须;咽齿1行,侧扁,齿面中央有一沟,齿端略呈钩状;体侧扁,鳞细小且排列紧密,尾鳍平直或微凹;体背部淡黄色或黑褐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
2.食性 杂食性,可食水底腐败的有机物。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人工养殖可投喂各种商品配合饲料,体重30g以上经驯化可摄食颗粒饲料,并且集中抢食。
3.生活习性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溶解氧充足的江河、水库、湖泊中,耐低溶解氧。低栖下层鱼类,常活动到水面觅食。皮肤具有呼吸功能,离水可长时间不死亡。最适生长pH值为7~10,生存水温1℃~4℃,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冬季鱼体钻入池底泥层越冬。
4.生长 在天然水域中产量不大,最大个体约7.5kg。人工养殖2年体重可达500g,当年幼鱼一般可达50g~80g,商品鱼规格一般为300g~800g。
5.繁殖习性与鲤鱼相似,性成熟年龄为2~3年,可在自然条件下产卵,产卵温度为20℃~26℃。
【产量表现】两年养成商品鱼。
【养殖要点】
(一)繁殖与孵化
1.雌雄鉴别生殖季节,雄性亲鱼腹鳍较大,呈半圆形;雌性亲鱼腹鳍较小,末端稍尖,生殖孔外突,呈桃红色。
2.自然繁殖条件适合,则在长有水草的池塘中自然繁殖。5月份~7月份,亲鱼性成熟,水温20℃~26℃下发情产卵,粘性受精卵附着于水草或池壁上,2天~3天可自然孵化出鱼苗。
3.人工催产通过人工注射催产激素促熟排卵,一般雌性亲鱼每千克鱼体用量LRH—A计20µg~30µg,或者用HCG计1000IU~1200IU,雄性亲鱼剂量减半,一次注射即可。
挑选成熟亲鱼,雌雄比例1:1.5,注射催产激素后移入产卵池,在微流水刺激下,经15小时~20小时亲鱼发情后布置鱼巢,待鱼巢布满受精卵后将鱼巢放入孵化池。水温22℃~24℃条件下,16小时~18小时稚鱼破膜,孵化出鱼苗。也可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经过人工脱粘后放入孵化环道或孵化缸中孵化。
(二)苗种培育
1.水花培育培育池2~3亩为宜,水深1.5m左右。放养前应施用有机肥,确保有足量的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饵料。每亩放养水花10万尾~20万尾,根据水质水色每天泼洒适量豆浆,透明度保持10cm~15cm即可。
2.鱼种培育培育池中放养体长2cm~3cm鱼苗,放养密度6000尾/亩~8000尾/亩,要求鱼苗规格一致。饵料供应以培育浮游动物为主,前期授喂适量鱼粉或酵母粉,以其吃尽为宜。规格达到体长5cm以上后,可驯食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32%~34%,并实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经过5个月~7个月养殖,鱼种规格可达到50g/尾~80g/尾,亩产量达到200kg。
(三)成鱼养殖
1.精养 池塘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体长8cm~15cm的鱼种1000尾~1500尾,投喂含粗蛋白28%~32%配合颗粒饲料。施主肥时,有机肥与无机肥可结合使用,但要注意调节水质,适时加注新水。精养时不宜混养鲤、鲢、鳙等食物竞争激烈的鱼类,可适量混养草鱼,经5个月~7个月养殖,亩净产可达到400kg~700kg。
2.混养 在主养鲤、草鱼、罗非鱼等的池塘中混养丁鱥,可以替代鲢、鳙鱼,以清理塘底剩余残食,并摄食水中浮游生物。但不宜与鲢、鳙鱼同时混养。每亩池塘混养丁鱥50尾~1 50尾即可。丁鱥也可以在网箱、山塘、流水养鱼中进行养殖。
(四)病害防治
丁鱥鱼抗病力强,病害少,鱼苗期成活率可达85%,成鱼期成活率可达98%以上。常见病主要有烂鳃、肠炎、疖疮、腐皮等疾病,治疗方法可参考常规鱼病害的防治。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淡水池塘、网箱。
【选育(引进)单位】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苗种场。
(十六)中华鳖
【品种来源】中华鳖属龟鳖目鳖科鳖属,在我国广泛分布,中华鳖在野外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等省产量较高。另外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也有分布。
【特征特性】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易驯化摄食配合饲料。
【产量表现】池塘养鳖的平均单产在600-700千克/亩,个体20克-35克以上从温室移到室外养殖的稚鳖,当年就可以养成规格400克以上的商品鳖。在温室一般经8-9个月养殖就可达400克以上商品规格,成活率在85%以上。全程在室外饲养到700-800克以上商品鳖,则须经三年左右养殖时间(2冬龄)。
【养殖要点】
(一)环境条件
  有“三喜三怕”的特点,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并且其胆小贪食,相互间好斗以及具有较强的攀爬本领。养殖基地要符合GB/T18407.4的规定。且周围安静,避风向阳、水源充足,附近无污染源。养殖用水要符合NY5051的规定。
  温室及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温室建造应符合有关建筑管理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1万平方米配套0.5吨锅炉3台,2.2千瓦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2台,加温池150立方米,管理辅助用房200平方米等设施。
养殖池建造应符合中华鳖生活习性的要求。鳖池大小统一,面积每个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池高0.6米,池壁顶端向内伸檐8厘米-10厘米,以防鳖逃跑。饲料台用长3米,宽0.5米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厘米。池中设置网袋用以中华鳖隐蔽之用。网袋由无结网片叠3层~4层而成,呈方形,边长40厘米,网袋对角垂挂,行距20厘米,窝距15厘米,网袋离池底10厘米-15厘米,露出水面5厘米-10厘米。 
(2)饲养管理
  饲料应符合NY5072和SC/T1047规定的稚鳖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应符合国务院[1999]266号令《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
  禁止添加激素和人工合成色素。日投饲量为鳖体重的5%~8%。饲料在投饲前用颗粒机制成软颗粒,定时定量把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日投3次,每8小时一次。
  在投饲后半小时进行巡池检查,掌握鳖吃食情况,以此调整投饲量;检查防逃设施;观察鳖的活动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勤除敌害、污物;及时清除残余饲料,清扫饲料台;查看水色,量水温,闻有无异味,做好养殖日志。
根据水色情况及时换水,一般每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1/3。池水要控制在微碱性,水体透明度以25厘米~35厘米为宜,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换水后每池均匀泼洒复合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3)病害防治
  温室养殖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因此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对一定的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但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倡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尽量使用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如果发现鳖生长情况不正常时,用0.3~0.5ppm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或用1ppm戊二醛进行全池泼洒。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渔药使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的温室、外塘养鳖场均可。
【培育单位】四川省简阳市如林水产专业合作社;联系地址:四川省简阳市五星乡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联系人:张如林,联系电话:18064970477。良种供应单位为四川省省级水产良种场。
(十七)鲑鳟
【品种来源】包括鲑亚科和白鲑亚科所属的所有种类,现共有鲑科鱼类66个品种,如大西洋鲑、太平洋鲑、银鲑、北鲑等都属于鲑鱼,虹鳟、河鳟、金鳟等都称为鳟鱼。我国现有鲑科鱼类14种,包括马苏大麻哈鱼(陆封性)、驼背大麻哈鱼、大麻哈鱼、石川哲罗鱼,哲罗鱼、虎嘉鱼、细鳞鲑、白斑红点鲑、花羔红点鲑、北鲑、乌苏里白鲑、卡达白鲑以及虹鳟、河鳟等,其中以虹鳟的饲养量最大。
【特征特性】鲑鳟鱼有些生活在淡水,有些栖息海洋中,生殖季节溯河产卵,作长距离洄游,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北部及北冰洋海区和沿岸诸水系。鲑科鱼类能适应各种盐度,自然条件下它们多生长于常年水温不超过20℃、水质为贫营养性、没有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的低温泉水或清澈的溪流中,因此又称之为冷水性鱼类。一般情况下,虹鳟鱼溶解氧安全临界值为3.15毫克/升,虹鳟鱼对酸碱度的耐受范围是5.5-9.2,适宜范围是6.5-7.5。
【产量表现】适宜的水温、溶氧等条件下,每秒0.1立方米的冷水可以建池1.5亩以上,可年产鳟鱼6万斤以上。
【养殖要点】
(一)环境条件
水源时要选择泉水和水质清新的河水,水温10-18℃为宜。冬季不结冰、无污染、澄清透明的海淡水都可用于养殖鲑鳟鱼。流水池饲育鲑鳟鱼类,排水口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适宜PH范围是6.5-7.5,酸性特别是强酸性环境对虹鳟鱼会产生抑制生长的致害作用。氨氮和亚硝酸盐,是鲑鳟鱼的致毒物质。水质的混浊度也是影响鲑鳟鱼生长的重要因素。
(二)饲养管理
鲑鳟鱼的受精卵、发眼卵及稚鱼早期发育阶段怕光,应在室内或有遮光条件的设施内进行。鱼池以长方形为多, 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虹鳟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0%-45%,要求饵料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幼鱼45%左右,成鱼不低于40%,饵料中要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还应注意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日投饵量以鱼体重计,幼鱼约占3%-4%,成鱼1%-2%。当排水口溶解氧降到4毫克/升时要通过加大注水量、机械补氧或降低放养密度等方法保证池水充足的溶解氧。
(三)病害防治
鲑鳟鱼养殖一般均采用较密集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养殖,因而各种鱼病容易流行,一般主要包括病毒性鱼病、细菌及真菌性鱼病、寄生虫性鱼病这几大类。
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为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 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
  预防 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 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 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 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 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治疗 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  
3.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
  症状 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急性期鱼体表现为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眼周可见出血点,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转为慢性后,死亡下降,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转为神经型后,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鱼种及5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9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14℃~15℃发病少,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预防 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菌及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是鲑鳟鱼类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病原为藻菌纲内的水霉、绵霉、丝囊霉、腐霉等霉菌。
症状 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动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吸收皮肤养料,向外长出棉毛状菌丝,孵化中的鱼卵也常感染霉菌,绒毛状的菌丝会把鱼卵粘成一团,造成鱼卵大批死亡。
防治 水霉菌基本上属于腐生性,在鱼的伤口寄生,多数情况下是继发性病原体,健康鱼体通常不被侵染。勿使鱼体受伤。在鲑鳟鱼类孵化过程中需先剔除死卵,采卵后一周内用2%的食盐水药浴两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隔3日~4日反复进行。
  2.烂鳃病由粘细菌侵入鱼的鳃部而引起鳃丝出血、腐烂。
  症状 病鱼常离群独自漂游,多在水面或出水口处缓游,行动缓慢,严重者赶也不走,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发黑,严重时身体失衡,腹部翻转向上。肉眼检查,发现病鱼鳃丝腐烂或鳃小瓣缺损,粘液明显增多,鳃色变浅,严重时菌体覆盖鳃表面,使鳃丝粘结成棒状,丧失正常呼吸能力而死亡。
  防治 “强氯精”0.3ppm~0.4ppm全池泼洒; 3ppm~ 4ppm的土霉素全池泼洒;用2%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1/2000 硫酸铜溶液洗浴30秒;1/10000硫酸铜溶液洗浴5分钟;严重时以上方法3天~4天重复1次。
  3.烂鳍病
  病原 主要是由屈挠杆菌引起的。
  症状 水温15℃以上时容易发生,发病时先是背鳍或尾鳍外缘的上皮组织增生呈灰色,随后向基部扩展,最后鳍条分散,残缺不齐,严重者影响吃食,甚至死亡。
预防 在饲料中添加VA和VD(每百公斤饲料VA70万、VD5万国际单位);在饲料中加喂1%左右磷脂;1/2000硫酸铜溶液洗浴30秒。 
寄生虫性鱼病
  1.小瓜虫病 
  症状 病鱼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即脓泡。鱼群集进水口处,急躁不安,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大批死亡。
预防 1/4000甲醛洗浴1小时,可连续1周,见好转就停用。
2.车轮虫病
  症状 病鱼急躁不安,呼吸困难,在池底或池角集群,食欲减退,可大批死亡。
预防 0.4毫 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二者比例3∶2)浸洗20分钟~30分钟,不能全池泼洒,这样不安全
【适宜区域】我省盆周、及山区溪流水及地下水。
【培育单位】四川都江堰虹口三文鳟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联系地址:四川都江堰虹口乡镇府前行100米;联系电话:028-87264399。良种供应单位为四川省省级水产良种场、苗种场。
二、渔业主推技术
(一)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通过放养健康苗种、投喂无公害饲料、使用安全药物、科学调控水质等技术手段,形成从鱼苗到商品鱼的全过程无公害养殖技术体系,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降低病害损失,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养殖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品出口,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发展方向。
【增产增效情况】实施该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养殖水质,降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15%左右,减少病害损失;规范投喂饲料和使用药物等养殖行为,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10%;养殖水域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降低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从苗种、水质调控、饲料、渔药等方面规范水产养殖,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1、优质苗种生产技术。水产苗种生产的企业须取得生产许可证,苗种出售时健康、无病,并经检验和检疫合格。
关键控制点:
①优良亲本培育--亲本选育、饲料营养、隔离管理、亲鱼档案制度等
②规范化的苗种繁育--催产、孵化、开口饵料、孵化期管理及防病、用药等。
2、饲料加工和投喂技术。
关键控制点:
①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配方合理、粒度、变异系数、粉尘、熟化、水中稳定性等。
②科学投喂,做到“四定”——定质、定时、定量、定位,不直接使用鲜或冻鱼、动物内脏作饲料。
3、渔用药物与病害防治。科学用药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提倡使用生态制剂,并注意遵守休药期。
4、水质调控技术。养殖用水应符合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养殖过程中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调控水质。
物理调控方法有五种:清淤和干塘暴晒、搅拌底泥和换水、机械增氧、铺设隔膜、使用沸石粉等。
化学方法调控可使用臭氧、生石灰、石膏、高锰酸钾和硝酸钠等化学物质。
生物方法调控水质,淡水水体可采取种植水草,使用微生物制剂等。
【技术依托单位】水产科研院校、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
(二)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技术名称】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技术概述】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是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渔谚道:“养好一池鱼,首先要管好一池水”。要做好水质调控,必须了解养殖水体水质的主要参数,如溶解氧、pH、总氮、亚硝态氮等,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的水质调控技术措施。
【增产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实施,能使养殖对象的发病率降低10%,减少养殖损失。鱼类每亩增产50Kg,虾类每亩增产30-100Kg,预计池塘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同时减轻养殖生产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
【技术要点】
1、简易水质分析器一套、水温计、简易pH计。采用比色法测定池水的pH、溶解氧、氨氮和亚硝态氮等。尽管设备较简单、测定精度较低,但它可以如实反映养殖水质现状,为及时调控水质提供依据,且测试技术容易掌握,养殖户可以随测随用。
2、测定时间。pH、溶解氧在早晨日出前测定其低峰值。夏秋季节,如果预测明天清晨鱼虾要浮头,则应在凌晨2-3时测定。氨氮和亚硝态氮在晴天或多云上午9:00进行测定。
3、判别与措施。
(1)pH:一般淡水养殖水体最适pH为7.5~8.5。清晨如pH下降到7以下,则应采用生石灰水来提高pH,通常每亩用生石灰7.5~10千克。
(2)溶解氧、总氨(NH4+和NH3)、亚硝态氮(N0-2):当溶解氧下降到4毫克/升,对鱼虾生长即受到影响。如家鱼溶解氧下降到1毫克/升开始缺氧浮头。
总氨和亚硝态氮是有机物分解而成,对水生动物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危及生存。当总氨超过0.5mg/L,亚硝态氮超过0.1mg/L,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污染,而精养池塘在夏秋季节则往往超过此值,通常总氨为0.5-4mg/L,亚硝态氮为0.1-0.4mg/L,水质较好的池塘总氨不超过2mg/L,亚硝态氮不超过0.2mg/L;特种水产品养殖池总氨控制在1mg/L以下,亚硝态氮控制在0.1mg/L以下。具体可采用:
①水生植物脱氮:淡水水体种植水草,如: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伊乐藻等。
②加注新水。
③合理使用增氧机。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它是由多种活的微生物制成的微生物制剂,促进有机物分解,具有改善水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⑤轮捕,捕出达到商品规格的鱼虾,降低水体容纳量。
⑥“以鱼养水”,增放滤食性和食腐屑性鱼类。
⑦池塘整理,在苗种放养前,清除过多淤泥,彻底消毒杀菌杀虫。
各种水质调控技术有较强的针对性,综合使用时,要考虑各种调控方法之间的影响。
【技术依托单位】水产科研院校、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
(三)优质饲料应用技术
【技术名称】渔用膨化优质饲料养鱼技术
【技术概要】采用科学配方、膨化加工工艺,提高饲料品质。通过膨化加工过程中的热、湿、压力和各种机械作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由于膨化饲料成形后在水中稳定的时间长,可以完全被鱼类食用,减少浪费,对水质、环境污染小。通过挤压膨化技术的高温、高湿、高压和膨化作用,饲料原料(尤其是动物性原料)中常含有的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杀灭,这不仅有助于改善鱼的体质,增强鱼体的抗病力,更能消除饲料原料中微生物分泌的脂肪酶对饲料的氧败作用。提高了饲料的贮存稳定性。可见,挤压膨化水产确实具有传统硬颗粒饲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增产增效情况】通过膨化优质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能使养殖产量增加、减少饲料残留对水环境的影响。达到增产增效、养殖环境友好。
【技术要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通过先进的膨化加工工艺。生产出适合于不同鱼类生长阶段需要的膨化颗粒饲料。
【技术依托单位】四川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成都凤凰饲料有限公司。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
(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技术名称】稻田养鱼技术
【技术概况】以维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含水生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和能源能够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增产增效情况】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每亩稻田增加水产品产量50-100公斤。而且由于综合利用,可以减少一般稻谷生产的施肥和农药成本50-100元。
【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准备。按SC/T 1009的规定执行,开挖鱼沟、鱼凼,建好防逃设施。
2、水的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cm~10cm;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cm;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cm以上。
3、防逃。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注意事项】稻种宜选用抗病、防虫品种,减少使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有扑虱灵、稻瘟灵、叶枯灵、多菌灵、井岗霉素。水稻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溜,加深田水至10cm以上,粉剂趁早晨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料器喷,水剂宜在睛天露水干后喷雾器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洒在稻禾上。施药时间应掌握在阴天或下午5时后。
【技术依托单位】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
(五)池塘高效增氧技术
【技术概述】
1、技术提出的背景
水体是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水中的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鱼、虾高密度养殖中,水中溶解氧的多少决定着水体容纳生物的密度,即使水质良好,但由于投喂饲料和动物排泄物带来的大量营养和有机物质,池塘也会出现低溶氧。因此,增氧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池塘中的溶解氧,但传统的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只能提高池塘上层水体溶氧,却难以为池底提供充足氧气。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微孔管道增氧技术采用在池塘底部铺设管道的方法,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防止底层缺氧引起的水体缺氧。保证底部溶解氧含量的充足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加快有机废物的降解,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活化池塘底质,保持水质理化因子的稳定,从而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降低用药成本,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养殖经济效益。
3、成熟程度、先进性、重要性、应用价值
微孔管道增氧技术2005年开始在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养蟹池塘进行试验,经过4-5年的示范和推广,已经在鱼、虾、蟹等多个品种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目前,经过微孔管道生产企业和水产养殖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等的共同努力,已经在各种微孔管道的种类生产、配套材料、安装方式方法、功力配置、使用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安装和使用成本明显下降,养殖经济效益有较大上升,使用范围和面积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多种类型水产养殖增产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已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养殖人员充分肯定和认可。
4、技术成果鉴定、获奖情况
江苏省金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开展微孔管道增氧技术试验示范的过程中,与微孔管道生产企业一道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设备安装和技术使用标准与规范,已成功申请了二项国家专利,以微孔管道增氧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池塘河蟹养殖“631”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获得2008年度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增产增效情况】使用微孔管道增氧与传统增氧机相比,可平均节省电费约30%,池塘养殖的鱼、虾、蟹类等发病率平均降低约15%,鱼产量每亩提高10%,虾每亩提高15%,蟹每亩提高 20%,综合效益提高20%~60%,同时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
【技术要点】
材料与安装
微孔管道增氧系统包括主机、主管道和充气管道等部分组成。
主机:选择罗茨鼓风机,因为它具有寿命长、送风压力高、送风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强的特点。罗茨鼓风机国产规格有7.5千瓦、5.5千瓦、3.0千瓦、2.2千瓦四种;日本生产的规格一般有7.5千瓦、5.5千瓦、3.7千瓦、2.2千瓦等。
主管道:有两种选择,一是镀锌管,二是PVC管。由于罗茨鼓风机输出的是高压气流,所以温度很高,多数养殖户采用镀锌管与PVC管交替使用,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
充气管道:主要有三种,分别是PVC管、铝塑管和微气孔管 (又称纳米管),其中以PVC管和微孔管为主。从实际应用情况看,PVC管和微孔管各有优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微气孔管曝气效果好,PVC管经打孔后曝气均匀度较差。
二是PVC管材料组织容易。 PVC管在各种管道材料店都有经销,质量从饮用水级到电工用管都可。
三是 PVC管成本低。与微孔管配置要求相比,每亩成本约减少300~400 元(管子成本减少280元/亩,主机成本分摊后减少80元/亩)。
安装:以下示意图供参考。
   回路式安装图说明:
(1) 建议空压机两台,一用一备;
(2) 截止阀用于连通或截断通道;
(3) 排气阀用于调整气压和开机时排气;
(4) 主气管可根据需要选用PVC给水管或钢质材料管;
(5) 控制阀用于调节单管的出气量;
(6) 轴管可选用橡胶管或增强塑料管;
(7) 回路安装时需在池底安装固定拉索;
(8) 图中的尺寸为安装的标注尺寸;
(9) PVC管的出气孔孔径太大,影响增氧效果。一般气孔以0.6毫米大小为宜。
安装成本参考:关于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的安装成本,大概可分为四个档次,一是高配置:新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搭配,安装成本1300~1500元/亩;二是旧罗茨鼓风机与国产纳米管(包括塑料管)搭 配,安装成本800~1000元/亩;三是旧罗茨鼓风机与饮用水级PVC搭配,安装成本500~600元/亩;四是旧罗茨鼓风机与电工用PVC管搭配,安装成本300~500元/亩。
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水质、水位调节:由于放养密度较大,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河蟹、青虾、鱼类等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调节好水质、水位。在水质调节方面,保持“鲜、活、嫩、爽”,10天至半月亩施EM原露1000毫升,吸收氨、氮,维持藻相平衡,促进物质良性转化,增强鱼、虾、蟹的免疫力。在水位调节方面,以注水为主,尽量减少换水频率,4月份前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以提高池水温度,促进养殖品种生长,5~6月份保持70~80厘米,夏秋高温季节应保持在1.5米以上,以降低池水温度,高温期结束后,保持适中水位。
(2)水草管理:养殖河蟹的池塘,前期应尽量控制水位,抑制伊乐藻快速生长,如果伊乐藻生长过旺,5月份采取刈割措施割去伊乐藻上部20~30厘米,以促进伊乐藻新的根系、茎叶生长。
(3)饲料投喂: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如何进行科学投喂是关键,而饲料质量又是影响鱼、虾、蟹规格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应选择粗蛋白含量较高的颗粒饲料投喂。虾蟹饲料,前期36%以上,中期30%~33%,后期33%~35%。投喂量按虾、蟹的体重计算,前期在6%~8%,中期 5%~6%,后期3%~5%;养殖鱼类的池塘,前期32%以上,中期30%~32%,后期28%~30%。并视天气、河蟹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养殖河蟹的池塘,有条件的单位和养殖户,可适当多投喂小杂鱼,前期新鲜小杂鱼,中期投冰冻鱼,后期冰冻鱼搭配玉米、小麦。
(4)增氧:由于池塘生物载重量较大,应及时开启微孔管道增氧。闷热天气傍晚开机至第二天早晨8时,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翌日上午7时,连续阴雨天气全天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养殖中后期一般为8:00~11:00,14:00~16:00,22:00~24:00,3:00~4:00投喂饵料2小时内停止开机;鱼类养殖正常天气中午开机2小时。
(5)病害防治:每半月施用一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再每半月施用一次水体消毒剂(以碘制剂、溴制剂为主),高温期禁用消毒剂,每月投喂一次药饵(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为主),以提高河蟹抗病力。
【注意事项】
(1) 主机发热。此问题主要存在于PVC管增氧的系统上。由于水压及PVC管内注满了水,两者压力叠加,主机负荷加重,引起主机及输出头部发热,后果是主机烧坏或者主机引出的塑料管发热软化。解决办法:一是提高功率配置;二是主机引出部分采用镀锌管连接,长约5~6米,以减少热量的传导;三是在增氧管末端加装一个出水开关,在每次开机前先打开开关,等到增氧管中的水全部出尽后再将开关关上。
(2) 功率配置不科学,浪费严重。许多养殖户没有将微孔管与 PVC管的功率配置进行区分,笼统地将配置设定在0.25千瓦/亩,结果不得不中途将气体放掉一部分,浪费严重。一般微孔管的功率配置为0.25~0.3千瓦/亩,PVC管的功率配置为0.15~0.2千瓦/亩。
(3) 铺设不规范。主要有充气管排列随意,间隔大小不一,有8 米及以上的,也有4米左右的;增氧管底部固定随意,生产中出现管子脱离固定桩,浮在水面,降低了使用效率;主管道安装在池塘中间,一旦管子出现问题,更换困难;主管道裸露在阳光下,老化严重等。通过对检测的数据分析,管线处溶氧与两管的中间部位溶氧没有显著差异,故不论微孔管还是PVC管,合理的间隔为5~6米。
(4) PVC管的出气孔孔径太大,影响增氧效果。一般气孔以0.6毫米大小为宜。
(5)高密度养殖鱼、虾的池塘,应配合使用水车式增氧机,使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均匀。
(6)使用微孔管道增氧的池塘应适当增加苗种的放养量和饲料的投喂量,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
【技术依托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通讯地址:上海市赤峰路63号
邮政编码:200092 联系人:徐皓  联系电话:021-65976990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东门北街 邮政编码:210036 联系人:陈焕根 联系电话:025-86903058
(六)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
【技术概述】近几年来,我省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疫病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影响渔民养殖效益。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省在部分县(市、区)陆续开展了人工注射疫苗以防治草鱼上述疫病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果技术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推广过程中降低死亡率8%,亩增收节支12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1、疫苗的选择与保存。
(1)疫苗选择:购买疫苗时,要挑选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并仔细查看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保存期、使用方法、保管容器、运输方法等。同时,还要逐瓶检查疫苗瓶有无破损、瓶盖是否松动、疫苗瓶内容物的性状是否有异常,疫苗瓶内容物颜色与标签上的说明是否一致等等。
(2)疫苗保存:草鱼疫苗购进后应及时放入冰箱中保存。疫苗保存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疫苗保存温度0-4℃;保存时间6个月以内;保存过程中,玻璃瓶装的疫苗要经常翻动,防止冻破(裂)玻璃瓶。
2、注射前的准备工作。
(1)清塘消毒:注射疫苗的前10天左右,要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杀菌,杀死鱼体及池水病原菌。
(2)注射时间和地点选择:每年立冬之后至立春,气温在10℃左右的日子,是草鱼人工免疫的最佳时间。草鱼人工免疫以晴天注射免疫效果为最好,阴雨天次之,冰冻期间和其它季节较差。草鱼人工免疫的注射地点应选择在户外、避风、向阳的养殖水体岸边。
(3)注射器械准备和消毒:注射器械主要包括兽用连续金属注射器若干支(容量2毫升为宜)、6—7号兽用针头、3—5号兽用排气针或医用一次性输液器、医用一次性注射器、酒精、消毒棉签、生理盐水,以及疫苗瓶挂杆、疫苗瓶挂篓、塑料盆、抄网、矮凳、鱼桶、遮阳网(膜)、下水裤、雨衣、手套等。6—7号兽用针头、3—5号兽用排气针等注射用器具需用水煮沸消毒后待用。
(4)注射人员调配和分工:一般情况下,一个熟练注射操作员一个工作日可以完成5000尾左右的草鱼种的注射免疫。因此,若要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5万尾以上草鱼种的注射免疫,需要配备1名疫苗保管、配制和调试员,10名熟练注射操作员,2名鱼种配送员,1名免疫后鱼种消毒员,共计14人。每2名注射操作员为一组,共用一个疫苗瓶挂杆、一个暂养鱼种盆、一个消毒盆。
(5)免疫鱼种的筛选和暂养:挑选无病无伤,规格一致的苗种进行人工注射免疫。病鱼和体质差的鱼种不宜注射疫苗,且不宜放入已注射了疫苗的鱼群中混养,需另行处理。
(6)疫苗检查、配制和调试:查看配送疫苗说明书,检查疫苗是否有无破损,瓶盖是否松动,摇匀后疫苗是否有絮状物等。不合格疫苗不能使用。无菌操作混合配制疫苗,摇匀后装篓挂杆,安装排气针和注射器,挤压注射器至疫苗瓶和注射器空气排空或连接导管无气泡,根据鱼种规格调制固定疫苗注射刻度,调整疫苗瓶挂杆高度(以手握注射器针头不外溢疫苗液为准)。疫苗现配现用,原则上不使用开启过夜疫苗(生产厂家有说明可使用除外)。
(7)配制疫苗使用期间保护设置:备用疫苗放置在阴凉处,待注射已配制好的挂杆疫苗瓶,需用遮阳网(膜)进行遮盖,防阳光直晒,以免疫苗失效。
(8)鱼体消毒药物的选择和准备:由于注射疫苗的过程中易造成鱼体受伤或脱鳞现象,如不处理鱼体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尤其是霉菌的侵袭,易患水霉病等次生性疾病。因此,对注射后的鱼体要采取消毒等措施。常用消毒药物为食盐、高锰酸钾。食盐水按3-5%浓度配制,高锰酸钾按20ppm配制成溶液。注射疫苗后,集中放在消毒液中浸泡10-20分钟后(浸泡过程中注意鱼体的反应,防止缺氧等不良反应发生,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将鱼种放入养殖池中)投放养殖水体。
3、疫苗注射。
(1)注射剂量: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注射。一般情况下,规格在30克/尾以下的鱼种注射0.2毫升,规格为30克—250克/尾的鱼种注射0.3毫升,规格在250克以上的鱼种注射0.5毫升。
(2)注射部位:背鳍基部或腹鳍基部注射,以腹鳍基部注射效果为好。
(3)注射深度:0.2—0.5厘米为宜,以疫苗注射入鱼体而不伤及内脏为准。注射时,要防止针头夹带鳞片插入鱼体内。
(4)降低鱼种活动强度:为了便于疫苗注射操作方便,有条件的地方,应采取措施将草鱼种的活动强度适当地降低。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休眠。将鱼种在小范围内过冰降温,使水温降到5℃以下,让鱼种处于休眠状态;二是麻醉。即使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烷磺酸盐(MS-222)等麻醉药物浸泡鱼种,让鱼种暂时“休克”。当水温在10-15℃时,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烷磺酸盐(MS-222)浓度为10-20mg/L。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当时气温、水温、暂养盆中鱼种活动情况来定。若鱼种活动较弱,采取鱼种放入暂养盆后直接注射,即在暂养盆中放入少量清水,用抄网把鱼种放入,通常鱼种少许活动后就趋于平静,然后疫苗注射员就可实施注射。
(5) 疫苗注射的注意事项:一是不宜在室内注射。防止因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鱼种“感冒”。二是疫苗注射要均匀,防止注射器堵塞。一般熟练注射操作员手感较好,在注射过程中,凭手感可知疫苗是否正常注入鱼体。三是要避免空气注射到鱼体内,造成鱼种不必要伤害。四是疫苗注射要快、准、稳,先慢后快,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而降低鱼种免疫保护率。五是同一个待注射网箱的鱼种,要在同一天注射完毕。六是注射免疫后的死亡鱼种要及时处理。
4、疫苗注射后的管理工作。
(1)注射器械的清洗和消毒。注射完疫苗后器械要及时用清水清洗和开水消毒,擦试干净后保存。
(2)养殖水体的消毒。在鱼种注射疫苗后5--7天之内,应进行一次全池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包括生石灰、强氯精、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液等。
(3)做好免疫效果检查:注射后要适当加注新水增加鱼的活动量,做好详细记录,如时间、水温、剂量等,并注意观察注射后鱼种有无异常情况发生。随着气温、水温升高,养殖密度的加大,草鱼发病的几率也越来越高,这时要加强巡塘,观察鱼的游动、吃食、浮头、生长、发病等情况,并作好日志记录,以成活率、生长率、养殖成本为考察指标,收集相关数据,经数理统计分析验证疫苗防疫效果与经济效益。
【适宜区域】各地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河道、稻田等水域均可推广。
【注意事项】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技术依托单位】
珠江水产研究所 
水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