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的秘密:扇贝死亡或因海底生态破坏 扇贝死亡披露时间之疑 |
2018-02-09 11:39:00 水产养殖网 出处:中国财富网
我要评论 |
| 作者:郭儒逸
[编者按]2月5日,漩涡中的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69)股票复牌,全天一字跌停。同日,其再发公告,将扇贝死亡归咎于海水高温等自然原因。天灾还是人祸?扇贝生长对于海水温度如此敏感,獐子岛是否收到了高温预警?他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国财富网深入獐子岛探究扇贝死亡的真正秘密。 n2018020911400416.jpg[/imG] 2月3日,獐子岛港码头
(郭儒逸)2月初的獐子岛寒风刺骨。从大连港乘船出发,向东行驶两个半小时可以到达。岛上看起来一派平静,似乎并未受到连日来外界舆论的影响。
“(扇贝大量死亡)其实在去年11月中旬就发现了。” 2月2日,一名前獐子岛员工接受中国财富网采访时表示,公司也派高管上岛来查看过。
因四年内两度上演“扇贝大逃亡”,獐子岛已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而这部因扇贝引发的资本市场连续剧,现在看来,仍未接近剧情的高潮。
高温杀死了扇贝?
獐子岛所属的大连市长海县,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县。大小长山岛、獐子岛、海洋岛、广鹿岛是该县主要行政区域。
獐子岛一度是海洋资源最为优良的岛屿。因起步较早,以岛为名的獐子岛公司逐渐形成知名品牌,并于2006年登陆深交所上市。
2017年1月31日,獐子岛一纸公告点燃了火药桶。市场纷纷戏称“扇贝又走了”,受此影响,2017年净利润预亏5.3亿—7.2亿。
一周之后,獐子岛披露此次扇贝异常的原因称,海水温度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未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
海水温度异常其实在2017年6月份就已经存在。当时,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发现,长海县海水温度升高加快、海区浮游植物丰度比往年低等异常状况,随后向长海县政府和养殖企业发出预警。
因为这个高温预警,距离獐子岛仅仅约13海里(约24公里)的小长山岛提前采收了虾夷扇贝,躲过了“扇贝大规模死亡劫”。小长山乡所辖的英杰村因此避免直接损失约2亿元。”
但獐子岛为何没有躲过这场灾难?
对虾夷扇贝生长温度,獐子岛一直很重视,甚至写在了半年报上:虾夷扇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20℃,15℃左右最为适宜,低于5℃生长缓慢,到0℃时运动急剧变慢直至停止;水温升高到23℃时生活能力逐渐减弱,超过25℃以后运动很快就会停滞。
扇贝的生长对于海水温度如此敏感,獐子岛是否收到研究院的高温预警,接到之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国财富网到访位于大连市中山区万达中心27层的獐子岛办公地,但未能接触到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随后,记者多次拨打獐子岛董事长、董秘等高管电话,截至发稿,未获得置评。 2018020911400868.jpg[/imG] 大连万达中心27层獐子岛办公地
“海底生态遭严重破坏”
躲过高温预警一劫,2017年的扇贝就能“安然无恙”吗?
中国财富网在岛上多方走访发现,对于虾夷扇贝死亡和生长偏瘦,岛民们还有一个共同观点就是,与獐子岛附近海域海底生态遭到破坏有关。
长海县的几个岛屿中,獐子岛和海洋岛实行底播养殖,长山岛主要是浮筏养殖。底播养殖是苗种养到一定阶段(通常贝苗壳长3厘米以上),再投入底质坚硬、淤沙较少的海底生长。
獐子岛称,其建立的海洋牧场覆盖海域面积为231万亩,其中虾夷扇贝养殖面积为业内最大,是主要利润来源。
一位岛民告诉中国财富网,采捕扇贝时使用捕捞网在海底拖拉,几年下来已严重破坏了海底生态。以前捕捞网上来还附着小虾等各种生物,现在已经鲜见。
獐子岛是按照不同年份分区域来底播扇贝,但每个区域的扇贝生长期都已经被“人为缩短”。上述人士称,扇贝缺少食物、生长环境恶化,自然容易死亡或者长得偏瘦。“正常情况下,扇贝生长周期为三年,但现在两年左右就会捕捞。这怎么能持续下去?”
此前,大连海洋大学一位学者称,解决獐子岛扇贝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海底静养三年,不进行底播。记者调查中发现,上述说法得到多位岛民认同,乃至已是岛内公开的秘密。
在岛民看来,这种在日本被淘汰的捕捞方式,而獐子岛仍在使用。獐子岛公司不注重改进捕捞方式和工具,而是屡次将扇贝异常的主要责任归因于天气,是避重就轻。“对修复海底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运营管理上存在问题,才是造成扇贝死亡的重要原因。”
獐子岛的管理人员怎能不清楚其中的道理?2017年3月底,獐子岛曾在公告中表示,将对适播海域实行轮换养殖,“养三年休一年”。
但是否能真正实施,岛民们一片质疑声。
一名参与捕捞的船员亦对中国财富网承认,近年来獐子岛扇贝的质量出现下降,这种情况下自然难卖出高价。 2018020911423834.jpg[/imG] 獐子岛上的贝类加工中心
位于大连市金石滩港的金贝广场,是獐子岛公司虾夷扇贝的集散地。每天捕捞的扇贝会集中装船运往这里,进行加工和冷藏,并发往全国各地。
獐子岛的扇贝也在这里进行集散。去年11月中旬左右,金贝广场的工作人员就向獐子岛反映过,很多运来的扇贝里面只有沙子,没有贝肉。
基金“精准”逃过一劫
当时一些猜测认为,出现上面情况是因为扇贝排卵所致。然而,随着情况越来越严重,11月下旬,獐子岛高管包括总裁和执行总裁也不得不亲自去岛上查看。两个半月后(2月2日),獐子岛才在其公告中承认扇贝死亡。
公告甚至强调,2017年11月份“未发生有确切证据表明的虾夷扇贝大幅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并称,在2018年1月进行年终存货盘点过程中,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后,公司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
从发现扇贝死亡的2017年11月中旬,到2018年1月31日进行披露,这期间过去了两个半月。
巧合的是,在2017年11月13日、11月17日、12月18日和12月19日,獐子岛第二大股东北京吉融元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岛一号证券投资基金(下文简称“和岛一号基金”)进行了四次减持,合计减持199.85万股,共套现1612.39万元。此番减持均价分别为8.60元、7.98元、7.98元、7.96元,均高于1月31日停牌前7.73元的价格,也远高于2月5日獐子岛复牌跌停的6.96元。
和岛一号基金所持的股份,系2016年受让自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獐子岛第一大股东),当时转让价格为7.89元/股。獐子岛部分董事、监事、高管及员工参与认购,认购金额不超过7500万元。
也就是说,在此次扇贝死亡的利空消息发布之前,由獐子岛高管参与的和岛一号基金“精准”逃过一劫。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獐子岛“冷水团”事件爆发时,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曾对媒体记者表示,公司是“何时发现灾情就何时对外公布”。
然而从此次獐子岛披露扇贝异常的时间点看,这一表态并不能消除外界的普遍质疑。中国财富网就此再次短信问询獐子岛几位高管,亦没能收到回复。 2018020911424460.jpg[/imG] 獐子岛岛上建筑
财务状况压力已现端倪
在岛上采访期间,弥漫在岛民中的惋惜情绪随处可见。
长期以来,獐子岛实行的是集体经济模式,由獐子岛集团公司统一运营管理确权海域。而同属长海县的大小长山岛和海洋岛,则是将海域承包给个人。因此,獐子岛上的户籍人口既享受集团公司的分红,又几乎都是獐子岛公司的员工或退休职员。
“岛民要么被动依附于獐子岛集团,为集团打工;要么只能离岛自谋出路。”一位受访的岛民说。
多位岛民还透露,在獐子岛2011年和2012年的业绩高峰时期,岛上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合计约有2.5万人,但目前常住人口仅七八千人。近年来,大批的外来人口不再到獐子岛谋生,而是纷纷涌向了临近的海洋岛。
“2006年上市时,毫不夸张的说獐子岛海域就是‘海底银行’,镇上也很富裕。在整个大连市,岛民都以是獐子岛人自豪。”上述前獐子岛的员工称,“它本不应该发展成现在这样。”
据獐子岛2017年度三季报显示,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合计超过31亿元。而账面可供短期偿付的货币资金只有6亿。而在2017年确定大幅亏损之后,獐子岛上市12年以来的净利润也化为乌有。
财务状况对獐子岛的压力已现端倪。该前员工表示,以虾夷扇贝苗种为例,2015年以后的苗种确实进行了底播,且苗种质量也不错,但数量严重不够,“一平米播种10枚和播种2枚,最后收成能一样吗?獐子岛公司可能没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苗种。”
除了惋惜之外,岛民言谈中也多表达了对公司管理层的不信任感,以及对外来陌生人问询的警惕。一位岛民甚至坦言,“他们会拿每年给岛民的补助说事,如果发现对外人说的太多,补助可能就没有了。” 2018020911424978.jpg[/imG] 停靠在东獐子岛港的拉贝船
2月4日下午两点,十余艘拉贝船完成一天的捕捞任务后鸣笛归来。在东獐子岛港口,三三两两的船员走下船只准备回家。这一天,他们共捕获约十万斤虾夷扇贝。这些船员冬季每天出海约8个小时,没有周末休息日。
2月5日,獐子岛股票复牌,70多万手卖单封死跌停。尽管獐子岛公司的最终解释出炉,但这次扇贝风波是否就此消弭仍留有悬念。
|
|
|
|
资讯分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