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崔兴文:做活“水文章” 淘出“龙虾金” |
2020-11-20 15:12:00 水产养殖网 出处:新华网 浏览量: 2081 次
我要评论 |
| 他,身残志坚,28年如一日,攻艰克难战贫困,创新“稻虾共养”产业扶贫新模式,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基础上,带动全县近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在安徽省长丰县“每4个”贫困户中,“有一个”就是他带领脱贫致富的。他就是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双河村龙虾养殖合作社社长崔兴文。
敢闯敢干,我要脱贫

我出生在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双河村,那里地处偏僻,加之地处双河水库沿线,常年涝灾不断,粮食更是难以稳收。2014年,双河村被识别为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贫困发生率近20%。 我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左下肢的终身残疾。1988年,我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因受不了贫困的折磨,决定外出打拼,先后来到马鞍山、合肥等城市做小生意。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我想到了家乡的好生态,那里“吸口馨风能嚼出绿,喝口河水能咂出甜”,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要重整旗鼓,化水害为水利,发展水产业致富。
1992年,我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把自家承包以及转租的共30多亩水渍地进行了修整,全部用于养莲、养水蛭。春去夏来,不想所养的两亩地水蛭不翼而飞,蛭塘里呈现的却是“群虾乱舞”的景象。我特地请教了水产方面的专家,了解到水蛭是虾的天然食物,正是水蛭的大量养殖,引来了“野外”龙虾的大面积汇聚。于是我把所产的200多公斤龙虾的虾仁卖给了一家出口企业,没想到竟赚了600多元,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笔“巨额收入”。从此,我便坚定了养龙虾的信心。
2014年,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年,我对自己立下了壮志:“敢闯敢干,我要脱贫。”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不仅掌握了夏养龙虾的全部技术,解开了冬养龙虾的难题,而且还在合肥地区率先推广了“稻虾共养”模式。我推广的“稻田养虾”是绿色模式,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光龙虾能卖上高价,稻米同样也能卖出好价钱。
2016年,我还专门注册了“红双河”稻虾米商标,一举实现了“一块地有两份收入”,当年实现光荣“脱贫”。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富得乡亲们一起富

在淘取了“稻虾金”自身脱贫致富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富得乡亲们一起富。”
为了让双河村的贫困户都尽快脱贫,2016年,在我的积极倡导下,双河村成立了龙虾养殖合作社,我又以合作社名义,向上级扶贫部门争取扶贫资金,建成“稻虾共养”扶贫示范(试验)基地53亩,当时共16户贫困户率先尝试,并于当年脱贫,吸引了100多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乡里把“稻虾共养”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聘请我为全乡龙虾养殖顾问,在双河、明城等大中型水库沿线打造了4.5万亩稻虾共养基地,采取基地+贫困户模式。对全乡6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重点帮扶。并大力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修通了龙虾大道,推出龙虾垂钓产品,开辟了乡村观光一日游,连续四届举办龙虾节,打造了互联网+稻虾的电商平台,开启绿色稻米加工基地,保证了全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几年,我还先后到双墩、下塘、吴山、罗塘等乡镇,走村入户,无偿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中,我把自己探索出的种养、管理以及销售秘决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贫困户。
截至2020年6月,长丰县稻虾共养面积发展到22万亩,其中仅造甲乡面积就达到4.5万亩,并直接带动625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出处:新华网) |
|
|
|
资讯分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