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昭军:默默耕耘,为山区渔业发展奉献青春 |
2021-04-08 08:55:00 水产养殖网 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浏览量: 804 次
我要评论 |
|  |
│人物档案│
姓名:蓝昭军 职务:韶关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工作年限:10年
没看到本人之前,不知道蓝昭军是如此的年轻。记者第一次前往韶关市渔业技术推广站(以下简称“韶关推广站”)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位戴着眼镜、笑容腼腆的年轻人就是韶关推广站站长。
蓝昭军说自己不善言辞,与他低调个性相对的是,他在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鱼类人工驯养及繁育、鱼类育种学等方面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在鱼类学理论研究及渔业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功不唐捐,蓝昭军被评为“韶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韶关市首期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是韶关市创新创业发展专家库专家、韶关市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面对多项荣誉,蓝昭军仍一直在学习和服务渔农的路上,继续为韶关的名特优鱼类养殖业和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做贡献。
与韶关结缘于“北江寻鱼之行”
蓝昭军1984年出生于广东阳春,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在那里拿到了他的学士和硕士学位。至于为何会选择在韶关安家立业,蓝昭军说是一种特别缘分,这缘的起源,跟鱼还有关系。
蓝昭军坦言,在学校虽然学的是生物工程,但一开始他无意往水产养殖方向长远发展。他对韶关的印象,仅在于其为广东的一个地级市。但凑巧的是,蓝昭军大二时报名参加学院的课外科研,被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室赵俊教授选中,而该室又与韶关市水产研究所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这让他有了一个接触韶关的机会。
在大三那年,蓝昭军参与一项调查项目,该项目的调查内容包括对北江鱼类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循着鱼儿的踪迹,蓝昭军一路来到了韶关,也对韶关推广站有了进一步了解,该站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段“北江寻鱼之行”不仅让蓝昭军开始对粤北山区有了具体的印象,也让他对北江鱼类种群资源下降的速度感到震撼,“我就想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蓝昭军想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力所能及地帮助北江鱼类恢复种群规模,为此,他在考研的时候选了水生生物学。
而最终选择到韶关市水产研究所(韶关推广站的前身)就职,蓝昭军说是调查时留下的良好印象,“那里非常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愿意给还未毕业的年轻人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在韶关的成长空间。”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背起行囊,毅然选择扎根韶关。
为北江设计增殖放流站
进入韶关推广站后,蓝昭军不忘自己入行的初衷,为保护北江鱼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的“北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项目中,蓝昭军对北江水系鱼类资源在传统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江河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对掌握目前北江江河鱼类资源状况,制定北江江河鱼类资源保护,促进江河渔业产业发展,提升江河鱼类产业化技术,应对外来鱼类对北江江河鱼类的影响以及研究北江江河鱼类区系组成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近年来,蓝昭军还参与到了乐昌峡水利枢纽鱼类增殖放流站和清远水利枢纽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设计。他告诉记者,增殖站工艺流程设计包括计算完成增殖放流任务需要多少亲鱼、多少鱼塘、对鱼塘有什么要求以及配套设施设备等问题。“这就相当于重新设计一个鱼苗场,但增殖站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放流鱼类种类,因为不同种类对工艺要求不同。这要求设计者对增殖放流鱼类繁育技术非常熟悉,并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19年初,清远水利枢纽鱼类增殖站已投入运行,韶关推广站则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参与运营,每年增殖放流广东鲂、赤眼鳟和黄尾鲴300万尾以上。
繁育推广工作结硕果
参加工作后,蓝昭军将心思全部放在了科研工作以及生产上。他所在的韶关推广站是粤北地区重要的水产科研机构,承担着不少韶关名特优鱼类的繁育工作。


繁育工作不可谓不辛苦,特别是每年的3-11月,在鱼类生产繁殖集中的夏秋两季,他们晚上都要值班巡塘。有时工作太晚回不了家时,就只能在宿舍里打个盹。就算再累,蓝昭军也没有一句怨言,就是沉默地、坚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做少说,不做不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蓝昭军说,推广站仅有十余名工作人员,事情又多,因此他跟同事们一起拉网打鱼、水中催产、搬运鱼苗……几年工作下来,他晒得黝黑,手心也被渔网磨出茧子,被冬天刺骨的山泉水泡得龟裂,一双手变得很是粗糙。
在渔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蓝昭军作为骨干成员,组织或参与了三角鲂、光倒刺鲃、倒刺鲃、桂华鲮、缩骨鲫、长臀鮠及赤眼鳟等江河鱼类的驯养繁育、良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有效地促进了韶关市名特优鱼类养殖业发展及水产良种体系建设的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中,蓝昭军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研究的“光倒刺鲃良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选择长江品系×北江品系作为杂交繁育组合,获得具有一定生长优势的杂交品系。“这个项目最终形成了成熟的人工选择育种及杂交繁育技术,达到了年产200万尾以上的良种苗种生产能力。我们在项目实施期间,共繁育、推广养殖良种鱼苗约800万尾。”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韶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6月,蓝昭军带领团队完成“三角鲂良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首次完成了长江品系和钱塘江品系的F1-F3代良种选育工作,形成了5000尾以上的具优良性状的良种家系种质库;良种品系的生长速度约比原种约快15%;在项目实施期间共繁育、推广三角鲂大规格良种苗种约700万尾。2020年3月,该项目成果获2018年度韶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敬业的态度,蓝昭军将韶关多项科技大奖收入囊中,他本人也被评为“韶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韶关市首期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面对荣誉,这位年轻的水产推广工作者表示,自己仍需不断地进步,继续为韶关的绿色渔业发展贡献力量。(出处: 海洋与渔业杂志  罗茵)
|
|
|
|
资讯分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