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2018年初,美洲、亚洲和中东的六个国家和地区向OIE报告了罗非鱼湖病毒感染。2011年8月在以色列首次发现,2015年10月在泰国报道,2017年5月至9月在菲律宾发现,紧接着2017年7月和8月中国台北和马来西亚相继报告,2017年11月秘鲁报告TiLV阳性。截止到目前,依据发表的学术论文,TiLV在厄瓜多尔、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乌干达等国家也有发现,受感染的养殖罗非鱼品种有7种之多。本文综合各方面文献将罗非鱼湖病毒病给大家做简要介绍!
【病名】罗非鱼湖病毒病   【病原】罗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RNA 病毒,正粘病毒科,病毒粒子为具包膜二十面体结构,大小约为55-75nm。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地理分布】至今TiLV 已确认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以色列、埃及和泰国流行。罗非鱼国际贸易十分频繁,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在内的43个国家已确认都曾经从TiLV 感染的国家引进过罗非鱼,因此,这些国家的养殖鱼类存在较高的TiLV 感染风险。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养殖罗非鱼常暴发传染性疫病,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对病原进行调查,无法排除发病罗非鱼是否也感染了TiLV,所以该病的实际地理分布可能要广泛得多。虽然我国至今尚无TiLV 感染的确切报告,但已有海南省罗非鱼养殖场样品的PCR 检测报告,结果表明TiLV 感染为阳性。
 图示1:2017年罗非鱼湖病毒(TiLV)地理分布图。红色表示已感染(5个)。橙色代表感染TiLV风险系数较高(40个)。淡黄色表示感染TiLV风险系数较低(3个)
【易感动物】所有的罗非鱼物种均对TiLV 易感,TiLV主要危害罗非鱼仔稚鱼和幼鱼,对成鱼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幼体阶段似乎比成鱼更易感。患病死亡率为20%-90%。
 图示2:感染TiLV的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
【传播途径】直接水平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尚无垂直传播证据。混养、罗非鱼的活体交易和运输可能传播疾病。尚不清楚TiLV的最初来源,野生或养殖的受TiLV 感染的鱼群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传染源,而发病死亡的罗非鱼可能是重要的病毒污染源。   【季节性】罗非鱼TiLV 感染主要在高温季节暴发,但在热带地区可能全年均可感染。通常在5—10 月炎热时间发病,发病水温约为为25-30℃。   【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充血和溃疡、鳍糜烂、眼部异常、晶状体混浊、腹部肿胀、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其他病变伴随鳃盖内缘、软脑膜、脾脏、肝脏、肾脏出血。组织学病变主要发生在脑、眼和肝脏。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合胞体肝炎,在肝脏、脑和脾均有合胞体产生。不同地理株的组织病变有所差异,以色列毒株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而南美洲毒株主要发生在肝脏。
 图示3:A 感染TiLV濒死罗非鱼肝脏合胞体(黑色箭头所示);B  感染TiLV濒死罗非鱼脑部充血(箭头所示)
【诊断技术】大多数国家采用PCR技术对TiLV进行监测和诊断。TiLV 可以在鱼成纤维细胞(E-11)、罗非鱼脑细胞原代细胞、OmB 和TmB 等细胞系进行培养,其中E-11细胞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细胞系。其他细胞系, 如CHSE-214、BF-2、BB、EPC、KF-1、RTG-2 和FHM 等, 都不适用于培养TiLV。   【防控措施】 1.制定国家应急预案,建立TiLV的检测标准,强化对TiLV的诊断能力,开展主动监测; 2.加强进出境检疫,使用SPF罗非鱼苗种,并加强活的罗非鱼的流动监管; 3.对罗非鱼养殖场实行生物安保管理措施,有效防控导致病原引入的各类风险点。   参考文献 【1】陈信忠, 郭书林, 庞林等. 罗非鱼湖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 中国动物检疫, 2017(10). 【2】Behera B K, Pradhan P K, Swaminathan T R, et al. Emergence oftilapia lake viru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ies of farmed Nile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aeus 1758) in India[J]. Aquaculture, 2018, 484:168-174. 【3】梁艳. 罗非鱼湖病毒你了解多少.中国水产(ID:fishery 1958,文章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lIAhYUEd8Xiuz3psm7G7Sg) 【4】Dong H T , Ataguba G A ,Khunrae P , et al. Evidence of TiLV infection in tilapia hatcheries in Thailandfrom 2012 to 2017[J]. Aquaculture, 2017.
(本文已被浏览 17813 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