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产量越高效益越高?还是亩产量与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效益最高 |
出处:养鱼经 作者:肖建春 肖健聪 水产养殖网 2019-09-24 04:28:00 |
为了提高亩产量,中国的养鱼人进行了无数的创新,网箱养殖、流水养殖、水槽养殖,而且仍然还在不断创新,产量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刷新我们的认知极限,我也亲自见过许多高密度的流水养殖场,从一平方水体六七十公斤到上百公斤不等,一个几亩的场地,一年成鱼的总产量,就可能是几十万斤,但无一例外都对外来水源要求高,要求水量稳定,水质清澈。一旦遇到洪水天,混有泥沙,水质透明度降低,水变得混浊,就极容易发病。每年的5月份,雨水季节,就是一些流水养殖池疾病的高发期。
今年去了许多流水养殖场,有养四大家鱼的,还有养名优鱼的,如鲟鱼,还有养蛙的。比如有一家流水槽养草鱼,300立方,都出产到5万斤,产量虽然上去了,可效益却没有上去,还并不是在草鱼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其原因就是密度大了,疾病大大增加。再如高密度的苗种培育,一口鲟鱼苗培育池放3000尾,密度低时,发病少,一旦数量从3000尾增加到一万尾时,各种问题就迅速涌现出来,其实即使是流水,水的自净能力也是有上限的。一旦超过这个上限,流水池也会出现水质、溶氧的问题。再如饵料系数,正常情况下,一斤三四两饲料可以长一斤鲟鱼,当超出这个合理密度上限时,饵料系数也会大大增加。
好多情况,不是产量越高,效益越高,反而是在亩产量与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效益最高。像今年洪雅宋老板的牛蛙场,本可以设计亩产到四万斤的,根据水源的枯竭情况,适度的降低点亩产量,控制在两三万斤亩产量,再把疾病预防做好,总的效益不降反增,用药成本也大幅下降。再如,过去许多人都认为流水池溶氧高,不用安装增氧设备,当把微管曝气,水车式增氧机加上,水中溶氧上去了,虽然花了电费,增加了成本,但饵料系数却降下来了,总的还是在增加效益。还有许多人认为流水池不用调水,但把萌发的芽孢随着水流滴入流水池,长期补菌,通过细菌间的相互竞争,同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疾病随之减少了。
(本文已被浏览 60531 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