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一招火眼金睛,迅速识别鱼病! |
2021-11-01 09:27:00 水产养殖网 出处:水产研究社
我要评论 |
| 要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主要靠对鱼体的检查。养殖户在看到鱼出现问题了,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下面为广大养殖户介绍一种火眼金睛:
检查病鱼时,最好捞取濒临死亡而未死的病鱼进行检查,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也要尽可能地选用刚刚死亡且体色未变、尚未腐败的鱼进行检查(受检鱼至少3~5尾)。
需要带回室内检查时,受检鱼应放在盛有水的水桶内。
提示如果病鱼已死,盛水带回时,可能某些寄生虫就会离开鱼体而影响检查,此时可用湿布或湿纸包裹带回。
肉眼检查是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有些鱼病仅通过肉眼就可诊断。
由于有些病原体的寄生部位,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病理变化,有时症状还很明显,例如,水霉及一些大型的寄生虫(如蠕虫、甲壳动物、体形较大的原生动物等),用肉眼就可识别出来。
传染性鱼病常常表现为出血症状;
而寄生虫病,常表现出黏液分泌增多、发白、有点状或块状的胞囊等症状。
通过肉眼观察其不同的症状,对于某些鱼病就可做出初步的诊断。所以,肉眼检查法是一种较为方便并能收到较好效果的方法。
对患病鱼体进行检查,一般要检查体表、鳃、内脏3部分,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
(1)体表检查 
将病鱼放在解剖盘内,#水产研究社 按顺序从病鱼的头部、嘴、眼睛、鳞片、鳍条等部位逐次仔细观察。
在体表的一些大型病原体(水霉、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等)很容易被看到。
但有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型病原体,则需要根据所表现出的症状来判断,如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三代虫等,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黏液,或者头、嘴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
如有角膜混浊,有白内障时,很可能是复口吸虫病;
草鱼赤皮病,则鳞片脱落,局部出血发红;
鲢鱼打印病,在鱼腹部两侧或一侧有圆形红色腐烂斑块,像盖过的印章;
如果草鱼鱼体发黑,背部肌肉发红,鳍基充血,肛门红肿,剥皮可见肌肉出血,可能是患有病毒性出血病或肠炎病。
(2)鳃部检查 鳃部检查的重点是鳃丝
首先注意鳃盖是否肿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现象;然后用剪刀将鳃盖除去,检查鳃丝是否正常。
如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水产研究社 并沾有污泥和黏液,多为烂鳃病;
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常是寄生了中华鳋;
鳃部分泌大量的黏液,则可能是患有鳃隐鞭虫、鱼波豆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
鳃片颜色比正常的鱼较白,并略带红色小点,多为鳃霉病。
(3)内脏检查 
内脏检查的内容很多,要认真做好记录。
将病鱼放在解剖盘内,用剪刀或手术刀将一侧鱼鳞去掉一些,#水产研究社 在去鳞处剪开皮肤,剥去一部分皮肤,看皮肤是否变为红色;
再从肛门处下剪,一路向上剪至体腔背部,再转向前剪,一直剪至鳃盖后缘,另一路沿腹中线向前剪,至鳃盖后下缘,最后将这一侧皮肤整个去除,露出内脏器官。
先观察腹内是否有腹水,腹水的颜色如何,有无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如鱼怪、线虫、舌状绦虫、长棘吻虫等。
然后仔细地将体内各器官用剪刀分开,分别仔细观察各器官有无患病症状。
1)肝胰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白点,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2)胆囊:是否肿大,是否颜色变浅,是否胆汁变稀薄。
3)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4)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出血点,#水产研究社 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5)心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等。
6)肠道:取出肠道,从前肠至后肠剪开,分成前、中、后3段,放在解剖盘中,轻轻把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去掉,然后进行观察。
如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出血呈紫红色,则可能为肠炎病或出血病;
前肠壁增厚,肠内壁有散在的小白点或成片状物,可能是黏孢子虫病或球虫病。在肠内寄生的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都容易被看到。
目检主要以症状为主,要注意各种疾病不同的临床症状,一种疾病在临床上通常有几种不同的症状,如肠炎病,有鳍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症状;
同一种症状,几种疾病均可以出现,如细菌性赤皮、烂鳃、肠炎等病,均能出现体色发黑、鳍基部充血等症状。
因此,目检时要认真检查,全面分析,抓住典型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
|
|
|
资讯分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