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温降低,这个破坏力很强的病害又要兴风作浪了!哪些药可以镇得住? |
出处:养鱼经 作者:肖建春 肖健聪 水产养殖网 2019-09-15 18:09:00 |
最近水温开始降低,秋天一过也就到了冬天,那接下来的鱼病,最多的当是水霉了,水霉是真菌的一类,所以接下来也不是太忙,就想把真菌也系统的写一写,个人认识有限,就抛砖引玉,不对这处请大家指正。
 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可以分成五类,这五类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那另一类就是真菌界。由于真菌独特的细胞结构、生活方式与生殖方式,所以把真菌单列为一界。真菌的细胞分成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壁三部分组成,现在开发的真菌类药品,都是在针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药物靶点的开发。由于人的细胞结构中不存在细胞壁,所以理想中的抗真菌类药物应是针对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葡聚糖和甘露糖开发,这样针对性强,副作用少。但限于人类对真菌细胞壁合成途径的认知,目前只有多氧霉素和日光霉素等少量药物,大多仅限于实验阶段,或是我孤陋寡闻,还没听说到或是查阅到。
另一类就是针对细胞核研发的真菌药物,但据我了解的情况,针对细胞核研发的抗真菌药物也很少,好像就只有一种5-氟胞嘧啶。为什么这么少呢,是由于真菌和动物都有细胞核,把细胞核的遗传信息转录、翻译作为药物靶点,由于真菌和动物细胞核的差异很小,药物作用于真菌也同样会作用于寄主细胞,所以副作用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即要选出对真菌有抑制作用,而对寄主细胞副作用又要小,要选出适宜物药的概率就很低。
好了,前面说的两类情况,现在开发的抗真菌类药物都很少,现在市面上最多的还是针对真菌细胞膜开发的抗真菌药要多一点,这是由于真菌细胞膜的独特结构决定了的。
真菌的细胞膜与动物的细胞膜结构大体相似,都含有糖蛋白和脂质,但不同的是,真菌的脂质中含有一种特有的成分麦角固醇,它在维持真菌细胞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而动物的细胞膜脂质中却不具有这一成分。由于这一差异,现在大多数抗真菌性药物,都是根据这一特性开发的。通过抑制合成麦角固醇的酶制剂,使真菌的细胞膜受到破坏,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繁殖的目的。如两性霉素B就是通过与麦角固醇的特异性结合,氟康唑、酮康唑和特比萘芬则是通过抑制酶制剂产生效果。
真菌中的脂质除了麦角固醇的特殊性外,真菌脂质中的鞘脂,与动物、植物中的鞘质结构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过去一直被忽视,最新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或许以后会有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新药研发。除了根据以上理论研究,研制出的一些抑制真菌的药外,还有一些通过药物筛选获得的一些抗真菌药品,虽然试验获得有效数据,但对药物作用的药物靶点,抗真菌的机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像平时我也喜欢拿各种各样成分的药,个人认为可能对真菌有效,就凭着感觉,有没有效果,试了才知道,经常去试,试的多了,自然也就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像三氯、苯扎溴氨、高锰酸钾对真菌的作用有限,如要达到抑制或是杀死真菌孢子,其浓度是非常高的。而甲醛、戊二醛、聚维铜碘、五倍子其有效浓度,相对来说稍稍要低一点,其安全性也稍好一些,有的在生产中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使用剂量也是很大,主要也是用于浸泡用药。以甲醛为例,当浸泡浓度达到20ppm才对真菌孢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要具有杀灭效果,那浓度相应还要加大,同时还要延长浸泡时间,在25ppm时,要浸泡上一整天才有明显的杀灭效果。另外,将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成合进行复配,如五倍子加戊二醛,药效会增加。这样的试验,今年只要有空,我都还会继续做下去,期望从中找出一种即有效,又成本又不高,而且在生产中又可行的药物。
 在我们国家,渔药的研究是远落后于人药的研究的,现在使用中的许多渔药,大多都是在借鉴兽药或是人药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开发或运用上,特别是关于药理学的理解,那和兽药或是人药就如出一辙。在水产上现在用得比较多抗真菌药物有:水杨酸、碘、硫谜沙星、五倍子等成分的,大家都在用,但好像比被禁用的孔雀石绿的效果要差许多,这两年也有不少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有一大专院校的教授,曾推出了一款产品,我特意拿来试验过,按说明书使用,但没什么效果,我又给教授打电话,然后按其要求加量使用,如果要效果很好,则是加量加量再加量,细算下成本也不低。流水池或是鱼苗上用,成本还能接受,可要在大水面上使用,确实很有局限性。为了试出有效果的抗真菌药,不得不再来细梳一下现在用的比较普遍的一些抗真菌的药品。
第一类:咪唑类药物
如我们熟悉的治疗脚气的达克宁其主要成分就是酮康唑,就属于咪唑类。一些钓鲟鱼的钓鱼塘,一条鲟鱼重到几十上百斤,垂钓中经常拉伤,在冬天就容易得上水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只能用达克宁涂摸的办法治疗有水霉的地方。它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酵合成受阻,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性,使细胞内的物质外漏,从而达到抑制或是杀灭真菌的目的。与它相类似的药还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联苯苄唑等。在咪唑类药物中,还有一个成分的药,虽然外用效果不是那么突出,但内服,却因为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在体内代谢低,口服吸收率高而且快,还不受食物和胃酸的影响等特点,对于深入肌肉里的真菌性疾病,可作为首选药物,它就是氟康唑。
第二类:多烯类药物
以两性霉素B和制霉素为代表,两者性质相当,只是制霉素的毒性更强。其作用原理都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酵相结合,使得细胞膜出现微孔,引起细胞内的物质外渗,通过这种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抑制或杀死真菌。由于哺乳动物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同样含有固酵,所以多烯类药物对哺乳动物是有副作用的,存在溶血、肾脏损害等风险。但值得庆幸的是,多烯类药物对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酵的亲和力大于在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亲和力,所以即使存在副作用的风险,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另外,多烯类药物因为口服和肌肉注射吸收不良,且不稳定,所以并没有内服,就进一步减少了其副作用的危害。在用药中要注意的是,酮康唑与两性霉素B有相互干扰作用,所以酮康唑与两性霉素不能混用。
第三类: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这类药的特点与第一类咪唑类有点相似,也是同样是作用于真菌的酶类,只是这类药作用的酶类是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麦角甾酵的合成受阻,从而抑制或是杀灭真菌细胞。丙胺烯类抗真菌药与多烯类药物的特点也存在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体内吸收不好,当药物进入体内,通过肠胃吸收和肝脏代谢后,进入血液的药物浓度会大幅降低,所以首过消除作用很明显。更适合于外用,当在皮肤上外用时,其外用的效果优于酮康唑和两性霉素,如果用了达克宁等物效果不明显时,可以把这类药作为复发时的首选用药,比如现在我们在人药上常用的特比萘芬。
第四类:嘧啶类药物
如5氟胞嘧啶,就是作用于真菌细胞核的药物。当药物进入真菌细胞内,在胞嘧啶脱氨酶作用下转化为氟尿嘧啶,由于氟尿嘧啶取代正常代谢产物尿嘧啶,所以真菌的蛋白合成受到了干扰,从而达到了抑菌或是杀菌的作用。5氟胞嘧啶毒性低,且口服吸收良好,药物在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在体内不被分解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如口服用药后,5氟胞嘧啶在24小时内,有90%的药以原形式从尿中排出。不利的一面是,5氟胞嘧啶的抗菌普很窄,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耐药性,前期都会加量使用,或与有协同作用的两性霉素B、或是酮康唑合并使用。
第五类: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
众所周知,真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葡聚糖、几丁质和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组成,而哺乳动物没有细胞壁,所以只要药物针对真菌细胞壁上的这些成分发生作用,那这些药物就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真菌,对寄主就没危害。针对真菌的细胞壁开发的药物有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如卡泊芬净,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如多氧霉素、尼可霉素;以及作用于甘露聚糖和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如普那米星、卡泊芬净。
最后还有抑制真菌有丝分裂的灰黄霉素,其作用原理是与微管蛋白结合而发生作用,口服吸收好,吸收后可分布机体各部位,拌药时加入植物油,如菜油(有的地方也叫清油),可减少药物损失,增加药物吸收率。对于全身性真菌疾病,在吃料的情况下,内服灰黄霉素可有效助于治疗真菌性疾病。现有情况下,通过多年的养殖一线实践,我筛选出了一些在真菌上确实有一定效果的药物,如硫谜沙星、水杨酸、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碘、甲醛、戊二醛等。更多实验数据,等今年年底的实验如果有了新的发现,到时再分享给大家。(全文完)
(本文已被浏览 8480 次) |
|
|
|
文章分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