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不同生长周期星状诺卡氏菌的毒力差异 |
出处: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公众号 作者:素素莹 水产养殖网 2019-08-26 14:56:00 |
星状诺卡氏菌是一种人鱼共患菌。诺卡氏菌是兼性细胞内病原体,能够抵抗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不同生长周期星状诺卡氏菌的毒力差异,引用文献如下:
 在鱼类中星状诺卡氏菌的感染症状可分为躯干结节型和腮结节型。其主要症状为躯干皮下脂肪组织及肌肉发生溃疡,形成外观形状不规则的白色隆起疖疮,剖开疖疮流出白色稍带红色的脓液,内脏器官如心脏、脾脏、肾脏及鳔处也有白色结节或于鰓丝基部形成乳白色大结节,引起鰓循环障碍后鰓丝呈苍白色。
 在人类中,星状诺卡氏菌最常感染的部位是肺,起源于呼吸道并通过血液传播到其他器官,特别是大脑。这种疾病通常始于不适,体重减轻,发烧和盗汗。大多数情况下,它导致咳嗽产生化脓和血液污染的痰(假结核)。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诺卡氏菌病,慢性肺病或免疫抑制治疗可使个体更易感染。然而诺卡氏菌侵入肺并传播到大脑的机制尚不清楚。
诺卡氏菌的丝状细胞由球状菌体发育而来。这些细丝碎裂形成重复循环的棒状和球菌。已有证明,在这个生长过程中,细胞包膜内发生了超微结构和生化变化。心脑浸出液(BHI)肉汤中星状诺卡氏菌生长的对数阶段,超过99%的细菌表现为丝状细胞。相反,在相同培养的稳定期,超过99%的诺卡氏菌细胞出现为球菌,短棒和球状杆菌。
 图1展示了星状诺卡氏菌GUH-2在34℃的BHI肉汤中孵育的生长曲线及每个时间段细胞悬液的干重
  如图所示,在接种后约16h(早期对数期)达到最大。光镜下,5h(延迟期)细胞开始扩大和伸长。在接种后16h,细胞悬浮液完全由长的分支纤维组成,平均干重为22×10-6ug/cfu。在对数期生长过程中,这些分枝长丝继续碎裂和伸长,但随着生长速度减慢,平均长丝长度和重量减少。在稳定期,几乎100%的细胞是短杆和球菌。
 分别收集不同时期的星状诺卡氏菌,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在所有其他实验因素恒定且相同的情况下,平均需要1380倍于稳定期(1周培养)的菌落数才能达到由对数期细胞(16小时培养)诱导的相同死亡率(表2)。在一个实验中(表1),只有3000 CFU的对数期(16h)细胞在感染后1个月内杀死了10只小鼠中的2只。尸检显示大量肾脏感染,从受感染的肾脏中分离出菌体。其余的小鼠在感染后1个月处死,所有这些小鼠的肾脏都有病变,而且很容易从受感染的组织中分离出星状诺卡氏菌(表1)。相反,接受1周(晚期稳定期)培养的2.1x106 CFU后,没有小鼠死亡。此外,在感染1个月后,无法从肾脏中分离到星形诺卡氏菌,并且小鼠没有表现出感染的迹象。因此,感染剂量受细菌生长阶段的影响。
 因此,培养时间影响星状诺卡氏菌 GUH-2的毒力,但是最初开始培养的方式会影响这种差异的相对程度。这些数据表明,在星状诺卡氏菌生长周期中发生在细胞壁上的化学变化在宿主-致病菌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对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体壁内的单个成分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它们在诺卡氏菌毒力和宿主反应中的作用。
(本文已被浏览 5521 次) |
|
|
|
文章分类 |
|
|
|
|